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法律文书。正确签订劳动合同不仅能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也能为企业规避用工风险。然而,很多人对劳动合同的签订流程和注意事项知之甚少,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各种问题。
劳动合同签订的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需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作为赔偿。
劳动合同的签订必须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任何违背这些原则的劳动合同条款都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劳动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工作
用人单位的准备工作
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应当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首先,准备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劳动合同文本应当使用蓝、黑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文字简练、准确,不得涂改。确需涂改的,双方应在涂改处签字或盖章确认。
其次,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这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也是避免日后发生劳动争议的重要措施。
最后,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包括身份信息、工作经历、专业技能等。
劳动者的准备工作
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前,也应当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性质、经营范围、规模大小等,确保用人单位具有合法用工资格。
其次,仔细阅读劳动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核心条款,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障。
最后,如实向用人单位说明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避免因隐瞒重要信息而导致劳动合同被解除。
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
一份规范的劳动合同应当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劳动合同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是指劳动合同的起止时间。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三种形式。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
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用人单位倾向于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样可以在合同到期时决定是否续约。而劳动者则更希望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获得更稳定的就业保障。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工作内容是指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从事的具体工作,包括工作岗位和岗位职责。工作地点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的场所。
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应当明确具体,避免笼统表述。例如,工作内容不应仅写”销售工作”,而应详细说明”负责某区域的产品销售、客户开发与维护”等。工作地点不应仅写”公司所在地”,而应明确到具体的城市或区域。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每日、每周、每月提供劳动的时间。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为主要工时制度。
除标准工时制外,还有综合计算工时制和不定时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是指在一个综合计算周期内,平均每日、每周或每月的工作时间不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不定时工时制是指因工作特殊需要,不能按标准工时制安排工作的工时制度。
休息休假是指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休息时间和各类假期,包括法定节假日、带薪年休假、婚丧假、产假等。
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是指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劳动合同中应当明确约定劳动报酬的具体数额、计算方式、支付方式和支付时间。
劳动报酬的约定应当符合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考虑行业水平和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工作强度等因素。劳动报酬的支付应当及时、足额,一般应当每月支付一次,最迟不得超过次月支付。
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社会保险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参加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福利待遇是指除工资、奖金外,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供的各种物质帮助和生活便利,包括住房补贴、交通补贴、通讯补贴、餐饮补贴等。
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劳动保护是指用人单位为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劳动条件是指劳动者工作场所的环境、设备、工具等。职业危害防护是指用人单位为防止职业病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经双方协商一致,对劳动合同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前,因法定事由或双方协商一致而终止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法定终止事由出现而终止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应当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并采取书面形式。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15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劳动合同签订的流程
签订前的协商
在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就劳动合同的各项条款进行充分协商。协商过程中,双方应当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共同寻求合理解决方案。
协商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核心条款。协商应当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避免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
签订劳动合同
经过充分协商后,双方对劳动合同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加盖公章,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签字或盖章;劳动者应本人签字,不得由他人代签。
劳动合同一式两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用人单位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劳动合同,也不得以任何理由代为保管。
履行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签订后,双方应当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义务。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提供约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应当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在履行过程中,如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变更劳动合同的,应当经双方协商一致,并采取书面形式。
劳动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
用人单位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用人单位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逾期不签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其次,用人单位不得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反法律法规的条款,如约定劳动者承担违约金、放弃法定休假权利等。这类条款即使写入合同,也属于无效条款。
最后,用人单位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等情况,不得隐瞒真实情况或者作出虚假承诺。
劳动者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劳动者应当仔细阅读劳动合同的每一条款,特别是关于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核心条款,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障。
其次,劳动者应当警惕一些不合理的合同条款,如过长的试用期、过低的工资标准、过重的违约责任等。发现这类条款时,应当及时与用人单位协商修改。
最后,劳动者应当保存好劳动合同原件,以备日后可能发生的劳动争议时作为证据使用。同时,也应当保存好工资条、考勤记录等与劳动关系相关的证据材料。
劳动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
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发生纠纷,双方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协商解决
协商是解决劳动争议最直接、最经济的方式。当发生争议时,双方应当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态度,通过平等对话寻求解决方案。协商解决的优点是程序简便、成本低、效率高,有利于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调解解决
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是在第三方的主持下,促使争议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的活动。调解的特点是不强制执行,完全依靠双方的自愿。
仲裁解决
对调解不成或者不愿调解的劳动争议,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是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依法对劳动争议案件作出裁决的活动。仲裁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仲裁裁决对双方都有约束力。
诉讼解决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是通过司法程序解决劳动争议的最后手段。诉讼的特点是程序严格、周期较长,但判决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
结语
劳动合同是规范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书,正确签订劳动合同对于保障双方权益、预防劳动争议具有重要意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当重视劳动合同的签订,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双方还应当注意保存好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各种证据材料,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以便在发生争议时能够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只有双方都尊重劳动合同的约定,诚信履行各自义务,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10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