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是企业经营中常见的违法行为,对企业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和量刑规则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将从立案标准、量刑档次、构成要件等方面,全面解析职务侵占罪的法律适用问题,帮助企业和个人更好地了解相关法律风险。
一、职务侵占罪立案标准的变化
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经历了一次重要调整,这对于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2022年5月15日前的立案标准
在2022年5月15日之前,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为6万元。这一标准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9号)第十一条规定确定的。该条规定,职务侵占罪中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数额起点,按照受贿罪、贪污罪相对应的数额标准的二倍、五倍执行。
具体而言:
1.数额较大:6万元(贪污受贿3万元2)
2.数额巨大:100万元(贪污受贿20万元5)
(二)2022年5月15日后的立案标准
2022年5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正式实施,该规定第七十六条明确将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降低为3万元。
新规定明确: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3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这一变化意味着,职务侵占罪的入罪门槛显著降低,体现了国家对此类犯罪打击力度的加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立案标准降低了,但”数额巨大”的标准仍维持在100万元不变。
二、职务侵占罪的量刑档次
职务侵占罪的量刑档次也经历了重要调整,主要体现在《刑法修正案(十一)》实施前后的变化。
(一)2021年3月1日前的量刑档次
在2021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实施前,职务侵占罪的量刑档次为:
1.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二)2021年3月1日后的量刑档次
《刑法修正案(十一)》实施后,职务侵占罪的量刑档次调整为三档:
1.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2.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一修改不仅增加了”数额特别巨大”这一量刑档次,还对每一档的刑期上限和下限进行了调整,同时明确规定了并处罚金的要求,体现了对职务侵占犯罪惩罚力度的加强。
三、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分析
要准确认定职务侵占罪,必须全面把握其构成要件。
(一)犯罪主体
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具体包括:
1.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监事(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
2.公司的经理、部门负责人和其他一般职员和工人(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
3.集体性质企业、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的职工,以及国有企业、公司、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等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所有职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财物的,应当以贪污罪论处,而非职务侵占罪。
(二)主观方面
职务侵占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财物的目的。行为人明知是单位财物,却仍然决意将其非法占为己有,妄图在经济上取得对本单位财物的占有、收益、处分的权利。
(三)客观方面
职务侵占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且数额达到较大标准的行为。具体包括:
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指利用自己主管、分管、经手、决定或处理以及经办一定事项等的权力,或依靠、凭借自己的权力去指挥、影响下属或利用其他人员的与职务、岗位有关的权限。
2.侵占行为:指采用侵吞、窃取、骗取等各种手段将本单位财物化为私有,既包括将合法已持有的单位财物视为己物而加以处分、使用、收藏的行为,也包括先不占有单位财物但利用职务之便而骗取、窃取、侵吞、私分从而转化为私有的行为。
3.数额较大:根据最新规定,指侵占数额在3万元以上。
(四)犯罪对象
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具体而言,不仅指已在公司、企业、其他单位占有、管理之下的钱财(包括人民币、外币、有价证券等),而且也包括本单位有权占有而未占有的财物,如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拥有的债权。
四、职务侵占罪与相关罪名的区别
在司法实践中,职务侵占罪常与贪污罪、盗窃罪、诈骗罪等罪名存在混淆,需要准确区分。
(一)职务侵占罪与贪污罪的区别
1.犯罪主体不同: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贪污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2.犯罪对象不同:职务侵占罪的对象是本单位的财物,可能是公共财物,也可能是私有财物;贪污罪的对象只能是公共财物。
3.法定刑不同:职务侵占罪的最高法定刑为无期徒刑;贪污罪的最高法定刑为死刑。
(二)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区别
1.犯罪主体不同: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盗窃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2.犯罪对象不同:职务侵占罪的对象是本单位的财物;盗窃罪的对象是他人财物。
3.犯罪手段不同:职务侵占罪是利用职务的便利侵占实际掌管的本单位财物;盗窃罪是采用秘密窃取的手段获取他人财物。
(三)职务侵占罪与诈骗罪的区别
1.犯罪主体不同: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2.犯罪对象不同:职务侵占罪的对象是本单位的财物;诈骗罪的对象是他人财物。
3.犯罪手段不同:职务侵占罪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的财物;诈骗罪是用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的财物。
五、职务侵占罪的司法实践问题
(一)共同犯罪的定性处理
在实践中,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共同侵占单位财物时,如何定性处理存在争议。一般而言,如果主犯的身份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那么全案可能定为职务侵占罪;如果主犯的身份是国家工作人员,则应分别定罪,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定贪污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定职务侵占罪。
(二)情节轻微的认定
对于职务侵占行为,如何认定情节轻微,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且明确的绝对数额标准。一般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侵占数额:侵占数额相对较低,如刚达到或略高于立案标准。
2.退赃退赔情况:行为人能够积极退赃退赔,主动将侵占的财物返还给被害人。
3.法定从轻、减轻情节:如自首、坦白、立功等。
4.犯罪前科:是否为初犯、偶犯。
5.被害人谅解:是否取得被害人的谅解。
(三)被追诉前后的应对策略
对于涉嫌职务侵占的行为人,在被追诉前后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被逮捕前:积极退赃、积极配合调查、如实交代案情、维护自身诉讼权利。
2.被公安机关逮捕后:争取达成谅解、关注程序合法性、及时委托律师、申请取保候审(如符合条件)。
3.庭审阶段:行使回避权、维护诉讼权利和人格权、行使质证权利、行使自我辩护权利、遵守庭审规则。
六、结语
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从6万元降低到3万元,体现了国家对此类犯罪打击力度的加大。同时,量刑档次的调整也使得惩罚更加精细化和严厉化。在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和与相关罪名的区别,对于正确适用法律、维护企业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企业而言,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监督机制,预防职务侵占行为的发生。对于个人而言,应当增强法律意识,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避免因一时贪念而触犯法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法律建议。具体案件应当根据个案情况具体分析,建议咨询专业律师获取针对性的法律意见。任何依据本文内容所进行的操作,风险自担。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10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