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制度的法律渊源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制度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源于《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对其培训和考核。这一要求在2019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和强化。
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总局令第60号)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作为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关键要素之一,明确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和要求。2024年初,市场监管总局又发布了《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抽查考核指南》和《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抽查考核大纲》,同时配套发布了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基础读本和考核题库,这些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制度已初步形成完整的法律框架和实施体系。
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法律地位与分类
从法律地位来看,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必须配备的专职或兼职人员,是企业内部食品安全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和责任人。企业不配备或配备不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将面临行政处罚。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要分为三个层级:食品安全员、食品安全管理师和食品安全总监。这三个层级对应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食品企业的需求,具体分工如下:
(一)食品安全员:适用于小微型食品企业,主要负责日常食品安全检查和记录等基础工作;
(二)食品安全管理师:适用于中型食品企业,主要负责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和完善;
(三)食品安全总监:适用于大型食品企业,主要负责企业食品安全战略规划和全面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层级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并非法定称谓,但已在行业内形成共识,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和引导。
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法定职责边界
根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法定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对本企业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二)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三)组织实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四)协助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五)督促企业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六)对违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及时制止并报告。
需要明确的是,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仅限于企业内部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不能替代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地位。企业不能将全部食品安全责任推给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这是一种典型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表现。
四、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与考核标准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抽查考核指南》对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知识要求: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食品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知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知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知识等;
(二)能力要求:包括食品安全检查能力、食品安全记录管理能力、食品安全问题识别和处置能力、食品安全培训和宣传能力等。
考核标准主要分为公共部分和专业部分。公共部分是所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通用知识和能力;专业部分则根据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特殊食品等不同领域进行针对性考核。这种分类考核方式既保证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共同素质,又兼顾了不同行业的特殊需求。
五、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承担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未履行职责,导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除了要承担行政责任外,严重违法的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在我办理的一起食品安全事故案例中,某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明知企业采购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但未及时制止和报告,导致多人食物中毒。最终,该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因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必须及时制止和报告。如果因为怕得罪领导或同事而不作为,最终可能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六、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与企业其他责任主体的关系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在企业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中处于特殊地位,既不是最高决策者,也不是直接操作者,而是承上启下的中间枢纽。理清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与企业其他责任主体的关系,对于明确责任边界、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效率至关重要。
(一)与企业负责人的关系
企业负责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对企业食品安全工作全面负责;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是企业负责人的助手和参谋,负责具体实施和监督。法律上,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企业负责人负有报告和建议义务,而企业负责人应当支持和保障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
在我参与调解的一起案例中,某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多次向企业负责人报告生产设备存在安全隐患,但企业负责人出于成本考虑一直拖延不处理,最终导致产品污染。在行政处罚过程中,虽然企业负责人承担了主要责任,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因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不安全生产行为,也被认定为履职不到位而受到行政处罚。
(二)与具体操作人员的关系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具体操作人员拥有监督检查和指导培训的职责,但通常不具有直接的人事管理权。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履行职责成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面临的现实困境。
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一方面,企业应当在制度上赋予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必要的权力,例如对违反食品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有暂停生产或销售的建议权;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要善于运用沟通技巧和专业权威,提高管理效果。
七、提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履职能力的实务建议
基于多年的实务经验,我认为提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履职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定期学习最新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基础读本是很好的学习材料,企业可以此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培训。
(二)完善工作制度和流程
企业应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制定清晰的工作制度和流程,明确权责范围、工作标准和考核指标。特别是要建立食品安全问题报告和处置机制,确保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发现问题后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行动。
(三)增强实践经验和能力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检查、风险评估、应急演练等实践活动,提高问题识别和处置能力。企业可以安排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跟岗学习、交流研讨,拓宽视野,积累经验。
(四)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
企业应建立对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同时,还应建立保障机制,确保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能够独立、客观地履行职责,不受不当干预。
八、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制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随着食品安全监管的不断深入和食品产业的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制度也将面临新的变化和挑战。
(一)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未来,我国有可能出台更加专门、详细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对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资质要求、职责权限、考核标准等方面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
(二)职业化、专业化程度提高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将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其社会认可度和企业重视程度会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也将更加规范和系统化。
(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将更多地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九、结语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是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重要力量,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企业应当充分认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重要性,选用合格人员,明确工作职责,提供必要支持和保障,共同构建食品安全防线。
对于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自身而言,要充分认识岗位责任,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勇于担当作为,成为守护食品安全的中坚力量。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让人民群众吃得更加安全、放心。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11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