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违章扣分迷局:是车主担责还是驾驶员埋单?

车不是我开的,罚单却寄给我,这分到底扣谁的?很多人对此一头雾水。其实关键在于违章是如何被发现的:若是交警现场抓获,处罚的是实际驾驶人;若是电子眼抓拍,虽先通知车主,但最终应由实际驾驶人凭证件去处理并承担扣分。这里面的具体规则和处理门道不少,弄清楚能帮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一、飞来罚单:车不是我开的,锅却要我背?

交通违章扣分迷局:是车主担责还是驾驶员埋单?

张律师,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啊!我车借给小舅子开,结果上周收到一张超速罚单,要扣分还要罚款。可那天我明明在上班,车根本不是我开的!这分,难道要扣我的吗?

电话那头,我的老委托人李先生语气里满是无奈和焦急。说实话,这种情况我见得太多了。车子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亲戚朋友间偶尔借用一下,再正常不过。但只要一涉及到违章,尤其是需要扣分的违章,这责任归属问题,立马就变得敏感起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车是我的,那罚单寄给我,是不是就得我来处理,扣我的分?

坦白讲,这里面的确存在一些误解。交通违章扣分,看似简单,但具体到扣谁的分这个问题上,还真不是一句扣车主或扣司机就能简单概括的。这里面涉及到违章是如何被发现的、处理流程是怎样的等一系列细节。今天,我就结合我处理过的一些案子和经验,跟大家把这事儿掰扯清楚。

二、关键看抓包方式:现场执法vs.电子眼抓拍

咱们得先弄明白,交通违章信息是怎么来的。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种途径:

1.交警叔叔现场逮个正着

这种情况最直接明了。比如,你开车压实线变道,或者违规停车,正好被路面执勤的交警看到了,当场拦下,开具处罚决定书。这种情况下,交警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驾驶员本人。他会核验你的驾驶证、行驶证,确认你的身份。

那么,这种现场执法的违章,扣分扣谁的呢?毫无疑问,扣的是实际驾驶人的分。谁开车,谁违章,谁担责。交警开出的罚单上,记录的就是驾驶员的信息,后续的扣分和罚款,都直接针对这位驾驶员。这跟车主是谁,没有半毛钱关系。就算你开的是老板的车、租来的车,甚至是偷来的车(当然,这是极端假设,而且还涉及其他更严重的法律问题),只要是你开的时候被现场抓到违章,那处理的就是你,扣的也是你的分。

我记得有一次,一位小伙子开着他爸爸的车,在路口闯红灯,被交警当场拦下。他试图解释说车是父亲的,想让交警通融一下。但交警同志很明确:我们处罚的是驾驶行为,谁开车,谁负责。请出示你的驾驶证。最后,小伙子只能认罚,驾驶证被记了6分。

2.天眼恢恢:电子警察抓拍

现在城市里摄像头遍布,很多违章行为,比如超速、闯红灯、不按导向车道行驶、违规停车等,都是被电子警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子眼)抓拍到的。

这种情况下,问题就来了。电子眼拍到的是车辆的违法瞬间和车牌号码,它通常无法(或者说,目前的技术和法律框架下,一般不直接)识别驾驶员到底是谁。那么,这个违章信息会怎么处理呢?

通常,交通管理部门会将这条违章记录,暂时先登记在违法车辆的名下。也就是说,系统里会显示这辆车有一个未处理的违章。然后,会通过信件或者手机短信等方式,通知车主。这就是为什么李先生会收到罚单的原因——因为他是车主。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电子眼拍到的违章,就一定扣车主的分呢?并非如此!

这只是一个暂存状态。法律的基本原则仍然是谁驾驶,谁负责。所以,正确的处理流程应该是这样的:

车主收到通知后,需要去处理这个违章。处理的时候,可以明确告知交通管理部门,当时开车的不是本人,而是另有其人(比如李先生的小舅子)。然后,由实际驾驶人,带上自己的身份证、驾驶证,以及车辆的行驶证,到指定地点(比如交警队的违章处理窗口、车管所,或者现在很多地方都支持在官方应用程序上处理)去确认并接受处罚。

只要实际驾驶人去处理了,提供了相应的证件,经过核实,那么这个违章记录最终就会记录在实际驾驶人名下,扣分也是扣实际驾驶人的分,罚款也由他承担。这样一来,车主就不会被误伤了。

需要强调的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处理交通技术监控记录的违法行为时,如果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当事人书面陈述、签字确认、询问、审查证据等)确定实际驾驶人的,就应当对驾驶人依法处罚,而不是对车主进行处罚。

三、现实的骨感:如果驾驶员耍赖怎么办?

理想很丰满,现实有时却很骨感。如果借车的人,也就是实际驾驶人,不愿意去处理这个违章,或者找各种理由推脱,怎么办?

这确实是个麻烦事。从法律上讲,责任主体是驾驶员。但如果他不主动去处理,交通管理部门掌握的信息又是指向车主的。那么,这个未处理的违章记录就会一直挂在车子名下。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车辆可能无法通过年检。现在车辆年检都和违章处理挂钩,有未处理的违章记录,尤其是涉及扣分的,年检是过不了的。车子不能年检,就不能合法上路行驶。这最终影响的,还是车主的利益。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车主往往会陷入两难:要么,自己认栽,用自己的驾驶证去处理,把分扣了,把款交了,先把车检了再说;要么,就得想办法敦促甚至通过法律途径(比如要求对方承担侵权责任)去追究实际驾驶人的责任。

说实话,走到打官司那一步,费时费力,还伤感情。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客户说,借车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不仅要考虑对方的驾驶技术和习惯,也要考虑对方的责任心。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子,车主把车借给一个朋友跑长途,结果回来后发现有好几个高速超速的记录,加起来要扣十几分。朋友开始还答应去处理,后来就找各种借口拖延,最后干脆不接电话了。车主眼看年检期限快到了,急得不行。最后没办法,考虑到诉讼成本和时间,只能自己找了两个亲戚的驾照帮忙处理了一部分,剩下的自己承担了。这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四、借车需谨慎:事前约定与事后追踪

为了避免上述的麻烦,作为车主,在借车给别人的时候,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了解借车人资质:确认对方有合法有效的驾驶证,并且准驾车型相符。了解对方的驾驶习惯和安全意识。说实话,对于那些平时开车就毛毛躁躁、不守规矩的人,最好还是婉言谢绝。这不是小气,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

2.事先明确责任:在借车前,最好能跟对方口头或者书面(比如发个信息)约定好,如果在使用期间发生交通违章或者事故,责任由谁承担,如何处理。虽然不一定有法律强制力,但至少能起到提醒和明确双方预期的作用。

3.关注车辆动态:车辆借出后,车主可以随时通过官方渠道(比如交管12123应用程序)查询车辆是否有新的违章记录。如果发现有违章,及时和借车人沟通,提醒他尽快处理。

4.保留相关证据:如果可能,保留一些能够证明车辆在特定时间段由谁使用的证据,比如借车时的沟通记录、对方确认收到车辆的信息等。虽然不一定能直接用于违章处理,但万一发生纠纷,可能会有用。

五、防止滥用:销分有限制

有些人可能会想:既然电子眼拍到的是车,那是不是可以随便找个有驾照但不怎么开车的人,用他的分去处理违章呢?这种想法很危险,而且现在管理也越来越严格了。

为了打击买分卖分的违法行为,交通管理部门出台了限制措施。比如,普遍规定:

  • 一个驾驶证在一个记分周期内,最多只能处理非本人名下几辆(通常是三辆)不同机动车的违章。
  • 一辆机动车在一个记分周期内,也最多只能接受几个(通常是三个)不同驾驶证的处理。

一旦超过这个限制,系统就会预警,可能会被纳入涉嫌代替接受处理的重点人员名单,相关业务办理也会受限。所以,那种想通过找黄牛或者亲戚朋友随便销分的路子,是越来越行不通了,而且本身也是违规甚至违法的。

六、超越扣分:事故责任更需关注

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是违章扣分的问题。但不得不提醒大家,借车带来的风险,远不止扣分这么简单。万一借车人在驾驶期间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了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那责任划分和赔偿问题就更加复杂了。

一般情况下,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首先由驾驶人承担。但是,如果车主在借车过程中存在过错,比如明知对方没有驾驶资格、饮酒或者车辆本身存在安全隐患等情况下仍然出借,那么车主也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比单纯的违章扣分要复杂得多。

所以,借车这件事,情分归情分,法律风险一定要拎得清。不要因为碍于面子或者一时疏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巨大的经济损失。

七、结语:规则与责任,方向盘下的清醒

回到最初的问题:交通违章,到底扣谁的分?

总结一下关键点:

  1. 现场查处:扣实际驾驶人的分。
  2. 电子眼抓拍:违章记录先挂在车主名下,但应由实际驾驶人主动处理,扣实际驾驶人的分。
  3. 驾驶人不处理:车主可能面临车辆无法年检等后果,最终可能被迫背锅。
  4. 借车需谨慎:了解对方、明确责任、及时追踪。
  5. 销分有限制:切勿投机取巧,以身试法。

说到底,交通法规的根本目的,是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大家的安全。无论是车主还是驾驶员,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方向盘握在谁手里,法律的准绳就指向谁。遵守规则,不仅是对法律的尊重,更是对生命安全的敬畏。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大家厘清这个常见的疑问。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就能心中有数,从容应对了。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13682.html

(0)
公益律师的头像公益律师
上一篇 2025年4月17日 下午9:39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午6: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