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法律保障健康权益
记得去年冬天,一位年近六旬的阿姨在深夜通过我的法律咨询平台联系我。她哽咽着讲述父亲在一家基层医院就诊后病情恶化,转至三甲医院后被确诊为误诊导致延误治疗。面对家属的质疑,该基层医院却推脱责任,声称已尽诊疗义务。这位阿姨问我:”老律师,医院这样做合法吗?我们该如何维权?”
这样的咨询在我15年的执业生涯中不胜枚举。说实话,医疗卫生领域的法律纠纷向来复杂,涉及专业壁垒高、证据认定难、责任划分模糊等多重挑战。然而,随着我国卫生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公民的健康权益正获得越来越健全的法律保障。
坦白讲,许多医患纠纷的根源在于双方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不足。今天,我想以一名资深律师的视角,为大家梳理我国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并分享一些实战经验,希望能帮助医患双方更好地理解自身权责,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一、卫生法律法规的体系架构
我国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架构。用我的话说,这就像一座金字塔,顶层是基本法律,中层是各专项法律,底层则是众多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1.基本法律
金字塔的顶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这部于2020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法律被称为卫生健康领域的”基本法”。我常对委托人说,这部法律就像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宪法”,确立了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法律框架。
记得法律刚实施时,我参与了一场医院内部的法律培训,当时有位医生问我:”这部法律对我们日常工作有什么影响?”我告诉他,这部法律不仅规定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权利义务,更保障了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特别是第八十八条明确规定:”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在当时的医患关系紧张背景下,给医务人员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2.专项法律
金字塔的中层是各专项法律,我习惯将其分为四大类:
(1)公共卫生法律
这类法律关注的是全社会的健康安全,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
说到传染病防治法,我不得不提及2003年非典疫情后的修订。当时我刚入行不久,就亲眼见证了这部法律如何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被动反应,转变为注重预防、常态化管理的主动防御。这种转变在2020年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医疗执业法律
这部分法律主要规范医疗行业的执业行为,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等。这些法律明确了医务人员的准入门槛、执业规范和法律责任。
我曾代理过一起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却私自行医的案件。当事人辩称自己只是”民间高手”,并无主观恶意。但根据执业医师法,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擅自从事医疗活动的行为本身就构成违法,情节严重的还将承担刑事责任。最终,这位”民间高手”因非法行医被处以罚款并没收了所有违法所得。
(3)药品管理法律
这类法律涵盖了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的全过程管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为核心,辅以《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
药品管理法在2019年修订后,加大了对假药、劣药的惩处力度。我记得有一次代理一家制药企业的案件,对方因生产不符合标准的药品被认定为生产劣药。按照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除了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外,还将被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这种处罚力度比修订前大大提高,体现了国家对药品安全的高度重视。
(4)医疗保障法律
这部分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有关医疗保险的规定,以及各类医疗保险管理办法等。
我曾遇到一位因工伤住院的委托人,医院按普通医保结算后,要求他自付一大笔费用。实际上,根据社会保险法,工伤医疗费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支付,而不是按照普通医疗保险支付。在我的帮助下,这位委托人最终获得了工伤保险基金的全额报销。
3.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金字塔的底层是数量庞大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这些规定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是处理医疗卫生领域具体问题的直接依据。
打个比方,如果说法律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宪法”,那么这些条例和规章就是具体的”实施细则”,告诉你在特定情况下应该怎么做。
二、重要卫生法律法规解读
1.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核心内容
作为卫生健康领域的基本法,这部法律确立了哪些基本制度呢?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确立了公民的健康权。法律明确规定,公民有权获得健康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权享有知情同意权等。
第二,建立了分级诊疗制度。说实话,这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法律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
第三,强化了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法律规定了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标准、执业规范,以及医务人员的权利义务。
第四,明确了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法律要求国家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药品储备制度,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可及。
第五,确立了健康促进制度。法律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求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关键规定
在我的执业经历中,医疗事故处理是一个高频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此有详细规定。
首先,条例明确定义了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其次,条例将医疗事故分为四个等级,从一级(特别严重)到四级(轻微)不等,并根据等级确定赔偿标准。
最后,条例详细规定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程序和赔偿办法。我经常告诉委托人,医疗事故赔偿不同于一般的人身损害赔偿,它有特定的计算方式和限额规定。
我曾代理过一起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因医院延误抢救而死亡的案件。通过医疗事故鉴定,该事件被认定为一级医疗事故。根据条例规定,我们为死者家属争取到了包括医疗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等在内的全面赔偿。但说实话,无论多少赔偿都无法弥补生命的逝去,所以我一直强调,医疗事故的最好处理方式是预防。
三、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患者的权利与义务
根据我国卫生法律法规,患者主要享有以下权利:
第一,健康权和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
第二,知情同意权。患者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诊疗方案、医疗风险等信息,并对治疗方案做出选择。
第三,隐私权。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历资料受法律保护。
第四,要求赔偿的权利。当患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赔偿。
同时,患者也应履行以下义务:
第一,如实提供病情。我经常告诉委托人,对医生隐瞒病情可能导致误诊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和医嘱。
第三,尊重医务人员,维护正常医疗秩序。
第四,按规定支付医疗费用。
2.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主要权利包括:
第一,获得合理报酬的权利。
第二,获得职业安全和尊严保障的权利。
第三,对患者治疗方案做出医学判断的权利。
第四,在突发事件中优先获得保护的权利。
相应的义务包括:
第一,恪守医德,遵守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
第二,向患者如实告知病情和医疗措施。
第三,保护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
第四,参与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
四、医疗纠纷处理的法律途径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处理过数百起医疗纠纷,归纳起来,解决医疗纠纷主要有以下途径:
1.协商解决
当发生医疗纠纷时,患者可以直接与医疗机构协商解决。实践中,很多医院都设有医患纠纷调解办公室,专门处理此类问题。
记得有一次,一位老年患者因手术后感染找到我咨询。在了解情况后,我建议他先与医院协商。最终医院认可了部分责任,为患者免除了后续治疗费用,双方达成了和解。
2.医疗纠纷人民调解
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这是一种不收费或少收费的纠纷解决方式,具有程序简便、效率高的特点。
我曾代理过一起通过医调委成功解决的案件。患者家属最初情绪激动,要求高额赔偿。通过医调委的专业调解,医院承认了手术过程中存在瑕疵,患者家属也理解了医疗行为的风险性,最终双方在合理范围内达成了调解协议。
3.行政处理
患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投诉,要求其对医疗机构进行行政处理。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确定是否存在医疗事故及其等级。
需要注意的是,行政处理并不直接解决赔偿问题,而是确定医疗机构是否违规及应受何种行政处罚。
4.诉讼解决
如果以上方式都无法解决,患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诉讼是最后的救济手段,但也是最耗时、最复杂的方式。在我处理的案件中,有不少本可以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却因双方情绪对立而走上诉讼道路,最终耗时数年才得到解决。
我想对大家说,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疗机构,选择何种纠纷解决方式,都应当客观理性,尊重医学事实和法律规则。
五、案例分析:从实战角度理解卫生法律
接下来,我想分享两个我亲身经历的案例,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卫生法律的适用。
案例一:知情同意权的争议
王先生因腰椎间盘突出在某三甲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后,王先生出现下肢瘫痪情况。王先生认为医院未告知手术风险,要求赔偿。
在证据收集阶段,我们发现医院虽然有王先生签署的手术同意书,但同意书中对瘫痪这一严重风险的描述笼统模糊。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医务人员应当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特别是手术的重大风险应当明确告知。
最终,法院认定医院在告知义务上存在瑕疵,判决医院承担30%的赔偿责任。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知情同意不是简单的签字形式,而是实质性的风险告知和理解。医疗机构应当确保患者真正理解治疗方案及其风险。
案例二: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的界定
李女士在某医院进行阑尾炎手术,术后伤口感染。李女士认为是医院消毒不规范导致的医疗事故,要求赔偿。
在处理此案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不良后果都是医疗事故。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违反医疗规范,二是因过失造成损害。
通过医疗事故鉴定,专家认为手术过程符合操作规范,术后感染属于此类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不构成医疗事故。但考虑到患者确实因此增加了治疗费用和痛苦,医院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同意适当减免后续治疗费用。
这个案例说明,在医疗活动中,即使出现了不良后果,只要医务人员的行为符合诊疗规范,没有过失,就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医患双方可以在法律框架下,寻求人性化的解决方案。
六、实用建议:预防和应对医疗纠纷
1.给患者的建议
第一,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查看医疗机构是否有执业许可证。
第二,主动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不懂就问,确保充分理解医生的建议。
第三,配合治疗,如实告知病史,按时就诊并遵医嘱。
第四,保留就医证据,包括挂号单、检查单、处方、发票等。
第五,发生纠纷时保持冷静,通过合法渠道维权,避免过激行为。
2.给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建议
第一,严格遵守诊疗规范,规范操作流程。
第二,加强医患沟通,详细告知病情和治疗方案。
第三,完善病历记录,详细记录诊疗过程。
第四,提高风险意识,为高风险手术做好预案。
第五,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服务。
结语:健全法律体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回顾我15年的执业经历,我见证了我国卫生法律体系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历程。我真切地感受到,法律在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权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无论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还是广大患者,只有深入了解并遵守卫生法律法规,才能共同构建健康、和谐的医疗环境。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深知法律的力量,但也明白法律的局限。在医患关系中,除了法律规则,还需要理解、信任和尊重。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法律成为保障健康权益的坚实屏障,让医患关系回归信任和尊重的本质。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2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