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面对取保候审,保证金数额的困惑与焦虑
当自己或亲友不幸卷入刑事案件,走到需要考虑取保候审这一步时,一个极其现实且常常令人焦虑的问题便会浮现:取保候审需要交纳多少保证金?这个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未知的恐惧、对经济压力的担忧,以及对整个法律程序的茫然。作为在法律实务领域工作多年的法律人,我们深切理解这种心情。保证金的数额并非一个简单的固定数字,它牵涉到复杂的法律规定和具体案情的评估。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用清晰、准确且带有温度的语言,为您层层剥开围绕取保候审保证金的迷雾,帮助您理解其数额是如何确定的,相关的流程是怎样的,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退还,从而缓解您的不确定感,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厘清概念:什么是取保候审保证金?
在深入探讨数额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准确理解取保候审保证金的法律性质。它并不是罚款,也不是对案件最终结果的预判或者交易。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是刑事强制措施的一种,目的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或者进行妨碍诉讼活动的行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法律规定了两种保证方式:一种是提出保证人(即找到符合条件的个人为被取保候审人作担保),另一种就是交纳保证金。保证金,顾名思义,是用一笔金钱作为担保。这笔钱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经济上的约束,促使被取保候审人遵守法定的义务。如果被取保候审人能够严格遵守规定,那么在取保候审期限届满或者案件有了最终处理结果后,这笔保证金是会被依法退还的。反之,如果违反了规定,保证金则可能被部分或全部没收,甚至可能导致强制措施的变更,比如被逮捕。
因此,请务必明确:保证金是一种程序性的担保措施,其数额的多少与案件最终是否有罪、罪轻罪重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二、核心问题:保证金数额由谁定?依据是什么?
现在我们来回答最核心的问题:取保候审保证金到底要交多少?正如开头所说,法律并未规定一个全国统一的、适用于所有案件的固定金额。决定保证金数额的权力,掌握在负责办理案件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手中。他们在做出决定时,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必须遵循法律规定,并综合考量一系列法定因素:
1.被取保候审人的社会危险性
这是决定保证金数额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社会危险性,通俗来讲,就是评估被取保候审人如果暂时不被羁押,回到社会上,有多大的可能去实施新的犯罪、干扰证人作证、毁灭或伪造证据,或者逃避诉讼。如果评估认为其社会危险性较高,为了增强约束力,保证金的数额通常会设定得相对较高。反之,如果社会危险性较低,数额可能会相对较低。
2.案件的性质和情节
不同的犯罪类型,其社会危害程度、对法益的侵犯程度是不同的。案件的具体情节,例如是初犯还是累犯、是否有自首或立功表现、是否积极退赃退赔、是否获得被害人谅解等,都会影响保证金数额的确定。一般来说,对于性质严重、情节恶劣的犯罪,保证金数额会更高;而对于性质较轻、情节轻微的案件,数额则可能较低。
实践中,对于经济犯罪、侵犯财产类犯罪或者其他造成财产损失的犯罪,办案机关可能会参考涉案数额或者直接造成的财产损失数额来确定保证金标准,例如按照损失数额的一定比例(有参考性规定提到可能是1至3倍,但并非绝对)来确定。对于其他类型的刑事犯罪,则更多地是根据上述其他因素综合判断,可能在一个大致的区间内浮动,例如有参考性规定提到可能在人民币两千元至五万元之间。但这仅仅是过往规定中的参考区间,并非强制标准,具体数额仍需个案判断。
3.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
如果根据现有证据判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来可能被判处的刑罚较重,例如可能判处较长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那么其逃避审判的动机就可能更强。为了确保其能随传随到、接受审判,保证金的数额往往会设定得较高。相反,如果案件本身比较轻微,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较短有期徒刑,甚至可能适用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那么保证金数额通常会相对较低。
4.被取保候审人的经济状况
法律要求在确定保证金数额时,也要考虑被取保候审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设定保证金的目的在于约束,而非惩罚或使其无法承担。如果数额过高,远超其经济能力,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如果数额过低,对其完全构不成经济压力,也起不到担保作用。因此,办案机关会结合其个人收入、家庭财产等情况,确定一个既能起到约束作用,又不至于让其完全无法负担的数额。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有最低起点数额的规定(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一般起点是人民币一千元,对未成年人可能会更低,例如五百元),但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法定最高上限。虽然曾有规定提及某些情况下不得超过特定金额,但现行有效的《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并未设定一个绝对的封顶数额。实践中,极少数特别重大的案件,保证金数额可能会比较高,但这需要严格的审批程序。
另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在实践中被作为参考因素之一,但这并非法定必须考量的核心要素。
三、规范操作:保证金如何缴纳?
了解了数额如何确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缴纳。这个过程同样有明确的规范:
1.缴纳时间与方式
保证金通常要求在办案机关作出取保候审决定后,一次性足额缴纳。不能分期付款,也不能讨价还价。
2.缴纳主体
保证金可以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缴纳,也可以由其家属、朋友或者其所在的单位代为缴纳。法律并未对此作出严格限制。
3.缴纳地点
为了规范管理,防止挪用、截留等问题,保证金并不是直接交给办案人员。法律明确规定,保证金应当存入执行机关(通常是公安机关)指定银行的专门账户。办案机关会告知具体的银行和账户信息。缴纳后,务必妥善保管好银行出具的缴款凭证,这是将来申请退还保证金的重要依据。
4.审批程序
决定收取保证金以及确定具体数额,都需要经过办案机关内部一定的审批程序。例如,公安机关收取保证金通常需要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收取较高数额的保证金可能需要更高级别的批准。这体现了保证金收取的严肃性。
四、重中之重:取保候审期间的法定义务
交纳了保证金,获得了暂时的自由,但这绝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恰恰相反,被取保候审人必须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各项义务,这直接关系到保证金能否顺利退还,以及是否会面临更严厉的强制措施。这些义务主要包括:
- 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如果因为就医、工作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必须提前申请并获得批准。
- 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时,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 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无论何时收到办案机关的合法传讯,都必须按时到达指定地点。
- 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包括威胁、引诱、收买证人等行为都是严厉禁止的。
- 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任何试图破坏案件证据、与其他涉案人员统一口径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我们必须郑重提醒,遵守这些规定至关重要。任何违反行为都可能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
五、后果承担:违反规定会怎样?
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取保候审人未能遵守上述一项或多项规定,将会面临以下法律后果:
1.没收保证金
办案机关会根据违规行为的情节轻重,决定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这笔钱将上缴国库。
2.进一步的处罚或措施
除了没收保证金,办案机关还会根据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情节严重的,例如在取保候审期间又涉嫌实施新的犯罪,或者有证据证明其试图逃跑、干扰诉讼,可能会被依法予以逮捕,转为羁押状态。
因此,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交了钱就获得了自由身。取保候审期间的自我约束和对法律的敬畏同样重要。
六、安心关键:保证金如何退还?
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只要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上述任何规定,那么在以下情况发生时,保证金是应当依法全额退还的:
- 取保候审期限届满(最长不超过十二个月)。
- 案件侦查终结、审查起诉结束或审判结束后,对被取保候审人解除了取保候审措施。例如,最终被判处刑罚并已交付执行,或者被决定不起诉,或者被宣告无罪,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再需要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 在取保候审期间,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撤销案件或终止侦查。
退还程序大致如下:
- 办案机关作出解除取保候审决定和退还保证金决定,这需要经过内部审批程序,并签发《退还保证金决定书》。
- 办案机关通知当初收取保证金的银行,将保证金如数退还给缴纳人(可能是被取保候审人本人,也可能是当初代为缴纳的家属等)。
- 缴纳人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当初的缴款凭证,到指定银行办理退款手续。
- 在《退还保证金决定书》上签字确认收到退款。
请您放心,保证金的退还是有明确法律保障的。如果在符合退还条件的情况下,办案机关无故拖延或拒绝退还,被取保候审人或者保证金的缴纳人有权向该机关申诉或者控告,也可以向其上级机关或者同级人民检察院反映。
七、常见误区澄清
在实践中,围绕保证金还存在一些常见的误解,这里也一并澄清:
- 误区一:交的保证金越多,越容易获得取保候审,或者对案件结果越有利?
错误。是否批准取保候审,主要看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特别是社会危险性评估。保证金数额的多少是基于法定因素确定的,并非越高越好,更不能将其视为买自由或者影响判决结果的手段。 - 误区二:取保候审了就代表没事了,或者代表案件不严重?
错误。取保候审只是一种临时的、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不代表案件的终结,也不必然代表案情轻微。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程序仍在继续进行。最终结果如何,取决于事实和证据。 - 误区三:保证金只要交了就肯定退不回来了?
错误。如前所述,只要严格遵守取保候审期间的各项规定,保证金在法定情形出现时是依法应当退还的。担心无法退还是不必要的焦虑,关键在于合规。
结语:理性面对,合规应对
取保候审保证金的数额确定,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而非简单的数字游戏。它受到被取保候审人自身情况、案件具体情节以及法律规定的多重影响。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您更理性地看待保证金数额问题。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刻认识到缴纳保证金后所应承担的法律义务,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这不仅关系到保证金能否顺利退还,更关系到整个案件的后续走向。
面对复杂的法律程序,感到困惑和焦虑是人之常情。希望本文的梳理能为您提供一些清晰的指引。但请谨记,每个案件都有其独特性,本文内容仅为一般性介绍,不能替代专业的法律意见。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面临此类情况,强烈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刑事辩护律师,根据具体案情获得有针对性的法律帮助。保持冷静,积极沟通,依法合规地处理相关事宜,是应对当前困境的最佳途径。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2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