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假离婚买房陷阱,莫为房产赌上婚姻与未来

为了规避购房限制,假离婚似乎成了一些人的捷径。但法律上并无假离婚之说,一旦办理即为真离婚,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财产分割纠纷、一方拒绝复婚的人财两空,甚至触犯刑法。这种看似聪明的做法,背后隐藏着哪些你必须知道的巨大风险?

引言:看似捷径的诱惑

警惕假离婚买房陷阱,莫为房产赌上婚姻与未来

近年来,随着部分城市房价的持续攀升以及相应调控政策的出台,购房资格和贷款条件成为了许多家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为了规避限购政策、获取首套房的优惠利率或更低的首付比例,一些夫妻动起了假离婚的念头,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购房的入场券。在他们看来,这似乎是一条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捷径。然而,作为一名长期处理婚姻家事与房产纠纷的法律从业者,我必须郑重提醒大家:所谓的假离婚在法律上并不存在,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和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绝非明智之举。

法律视角下的假离婚:没有假,只有真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国法律体系中并不认可假离婚这一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的规定: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一旦夫妻双方履行了法定的离婚登记手续,领取了离婚证,无论其内心真实意图如何,其婚姻关系在法律上即告解除。这意味着,所谓的假离婚在法律层面产生的后果与真实的离婚是完全一致的。

很多当事人认为,只要双方私下签订一份假离婚协议,约定离婚不离家、财产归属不变、事后复婚等,就能规避法律风险。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想法过于天真。私下协议的效力往往难以对抗法定的离婚登记效力。一旦离婚手续完成,双方就不再是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彼此不再负有夫妻间的忠诚义务、扶养义务等,其法律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假离婚买房背后的多重风险

选择假离婚买房,看似解决了眼前的购房难题,实则将自己置于极大的风险之中。这些风险涉及财产、情感、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一旦爆发,往往追悔莫及。

1.财产分割风险:人财两空并非危言耸听

这是假离婚中最常见也最直接的风险。为了达到购房目的,双方通常会在离婚协议中约定将名下房产归于一方。然而,离婚登记完成后,该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约定便具有了法律效力。即便双方约定了假离婚,但法律上,登记在一方名下的财产就可能变为其个人财产。如果事后市场变化、房价上涨,或者持有房产的一方心态发生变化,拒绝按照约定将房产重新分配或拒绝复婚,另一方将面临巨大的财产损失风险。

实践中,我们处理过不少此类案件:原本约定假离婚后买房,待贷款办妥或政策窗口期过后即复婚。但离婚后,持有房产或获得购房资格的一方反悔,不愿意复婚,或者提出苛刻的复婚条件,甚至直接将房产另作处置。此时,另一方想要依据当初的假离婚约定来主张权利,往往困难重重。法院在审理此类纠纷时,通常会认定离婚登记的法律效力,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也会被视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除非有证据证明存在欺诈、胁迫等法定可撤销情形。想要推翻离婚协议,证明双方存在假离婚的合意,证据要求非常高,实践中胜诉难度极大。最终结果很可能是,房子没了,婚姻也没了,真正落得人财两空。

2.情感破裂与信任危机:弄假成真的婚姻悲剧

婚姻关系的基础是夫妻双方的感情和信任。假离婚本身就是对婚姻严肃性的一种亵渎,是对夫妻感情的一种考验。虽然出发点可能是为了共同的家庭利益,但在办理离婚手续、分割财产、面对外界眼光的过程中,双方的心理状态难免会发生微妙变化。猜忌、不安、诱惑都可能成为破坏感情的导火索。

更危险的是弄假成真。离婚后,双方在法律上恢复单身状态。在此期间,一方如果遇到新的情感对象,或者对之前的婚姻关系感到不满,完全有可能选择不再复婚。法律对此并无强制力,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也包括复婚的自由。一旦一方坚决不愿复婚,另一方无法强制其履行所谓的复婚约定。这种从假离婚滑向真离婚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给当事人尤其是对假离婚信以为真的一方带来巨大的情感伤害。

此外,假离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父母为了经济利益而玩弄婚姻关系,可能扭曲孩子的价值观,让他们对婚姻、家庭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3.潜在的法律责任风险:得不偿失的法律代价

假离婚买房行为本身就涉嫌规避国家政策,具有一定的违法性。如果通过假离婚骗取了购房资格或信贷资格,一旦被查实,可能面临多重法律风险:

  • 行政责任与失信后果:购房资格可能被取消,已经签订的购房合同可能被认定无效或被解除,已经享受的税收优惠或利率折扣可能被追缴。更严重的是,相关行为可能被记入个人征信系统,影响未来的贷款、就业甚至出行。银行在审查贷款时,若发现申请人提供虚假离婚信息以获取优惠贷款条件,有权拒绝放贷,甚至提前收回已发放的贷款。

  • 刑事责任风险:如果为了办理假离婚而伪造、变造、买卖离婚证等国家机关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的规定,可能构成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实践中已有案例,当事人因此被判处刑罚。

  • 骗取贷款罪风险:如果以欺骗手段(例如提供虚假的离婚证明以符合首套房贷款条件)取得银行贷款,且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的规定,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虽然实践中对于仅因规避限贷政策而提供虚假信息,且能按时还款的情况,是否一律追究刑事责任存在争议,但法律风险客观存在,绝不能心存侥幸。

4.政策变动风险:无法预料的竹篮打水

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是动态调整的。当事人费尽心机办理假离婚,可能还没来得及享受成果,相关政策就发生了变化,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例如,贷款政策收紧、限购范围扩大、离婚后购房的时间限制延长等,都可能让假离婚失去原本的意义,甚至带来新的麻烦。

如何合法合规地应对购房压力?

面对高房价和购房限制,通过假离婚这种方式来投机取巧,无异于饮鸩止渴。作为理性的成年人,应当对法律心存敬畏,对婚姻保持尊重。解决购房问题,应寻求合法合规的途径:

  1. 深入了解与研究政策:仔细研究当地最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准确评估自身的购房资格、贷款能力和税务负担。有时候,通过合理利用现有政策(如人才引进、特定区域支持等),也能找到合规的解决路径。

  2. 夫妻共同努力,积攒实力:如果暂时不符合购房条件或资金不足,可以考虑夫妻双方共同努力工作,增加收入,积累首付资金。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这对于未来申请贷款至关重要。

  3. 调整购房预期: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政策条件,适当调整购房区域、面积、类型等预期,选择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房产。

  4. 寻求专业法律咨询:在做出重大决策前,特别是涉及房产、婚姻等复杂问题时,咨询专业的律师或房产顾问。他们能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合法的建议和方案,帮助你规避风险。

  5. 考虑其他住房解决方案:例如,长期租赁、申请保障性住房等,也是解决居住问题的可选方式。

结语:珍惜婚姻,远离风险

房子是家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家的全部。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房产,而拿神圣的婚姻关系和可能面临的巨大法律风险去冒险,是极其不明智的。法律上没有假离婚,只有真实的法律后果。一旦踏出这一步,可能面临财产损失、情感破裂甚至牢狱之灾的多重打击。

作为法律从业者,我衷心希望每一对夫妻都能珍惜彼此的情感和信任,尊重法律的严肃性。在面对购房等现实压力时,保持理性,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去努力实现目标。切勿因为一时的小聪明而选择假离婚这条布满陷阱的道路,最终赌上自己的婚姻、家庭和未来。幸福的基石,永远建立在真诚、信任与遵守规则之上。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3264.html

(0)
公益律师的头像公益律师
上一篇 1分钟前
下一篇 4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