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有时难免会发生因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不当,导致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受害人有权依法获得国家赔偿。那么,国家赔偿具体涵盖哪些范围?赔偿金额又是如何计算的?这不仅是法律专业人士关注的问题,也与每一位可能受到影响的公民息息相关。理解国家赔偿的计算标准和相关规定,对于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什么是国家赔偿?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国家赔偿的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第一条和第二条的规定,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其违法行为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时,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设立国家赔偿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同时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规范公权力运行,体现了法治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障。
国家赔偿主要分为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两大类。此外,《国家赔偿法》第三十八条还规定了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违法采取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赔偿,其程序适用刑事赔偿的规定,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司法赔偿。
何时可以申请国家赔偿?(赔偿范围)
了解哪些情形属于国家赔偿的范围,是申请赔偿的前提。并非所有与国家机关相关的损害都能获得国家赔偿,《国家赔偿法》对此有明确界定。
行政赔偿范围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条和第四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人身权或财产权的下列情形,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
- 侵犯人身权:
- 违法拘留或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例如错误的行政拘留。
- 非法拘禁或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
- 以殴打、虐待等行为或唆使、放纵他人实施此类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
- 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
- 其他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违法行为。
- 侵犯财产权:
- 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
- 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
- 违法征收、征用财产。
- 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例如,某市场监管部门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错误地吊销了一家合法经营商铺的营业执照,导致其停业蒙受损失,该商铺就有权就停业期间的损失申请行政赔偿。
刑事赔偿范围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行使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人身权或财产权的下列情形,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
- 侵犯人身权:
- 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采取拘留措施,或拘留时间超期,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判决无罪。
- 采取逮捕措施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判决无罪。
-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
- 刑讯逼供或以殴打、虐待等行为或唆使、放纵他人实施此类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
- 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
- 侵犯财产权:
- 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
-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罚金、没收财产已经执行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某公民被错误逮捕并羁押一段时间后,最终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那么该公民就有权就其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申请刑事赔偿。
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损害国家都会赔偿。《国家赔偿法》第五条和第十九条规定了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主要包括:
-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造成的损害。
- 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身行为(如故意作伪证、自伤自残等)导致损害发生的。
- 法律规定的其他特殊情形(如依照刑法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等)。
国家赔偿如何计算?(核心标准)
明确了赔偿范围后,核心问题就是赔偿金额如何计算。《国家赔偿法》第四章对此作出了具体规定,赔偿方式以支付赔偿金为主,能够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的,优先适用。
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
这是实践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赔偿类型。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
这里的关键是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这个标准每年都会由国家统计局公布上一年度的相关数据后,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计算公式确定并发布。例如,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24年5月20日发布的通知,自该日起作出的国家赔偿决定,涉及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金标准,应按照2023年度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20698元计算,日平均工资为462.44元。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被错误限制人身自由10天,并且赔偿决定是在2024年5月20日之后作出的,那么他可以获得的赔偿金就是462.44元/天10天=4624.4元。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上年度是指赔偿义务机关作出赔偿决定时的上一年度。如果作出决定时最新的年度工资数据尚未公布,则以已公布的最近年度数据为准。
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
当侵权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残疾甚至死亡时,赔偿计算会更为复杂。《国家赔偿法》第三十四条对此有详细规定:
- 造成身体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护理费,以及赔偿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误工减少的收入,每日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即前述的462.44元/天,以2024年标准为例),但最高赔偿额不能超过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倍(即120698元5 =603490元,以2023年数据为例)。
- 造成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除了支付医疗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康复费等必要支出和后续治疗费用外,还应当支付残疾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根据伤残等级确定,最高不超过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0倍(即120698元20 =2413960元)。如果造成全部丧失劳动能力,还需要对其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支付生活费。
- 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0倍(同上,2413960元)。同时,对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也应当支付生活费。
关于被扶养人生活费,《国家赔偿法》规定,发放标准参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未成年人给付至十八周岁,其他无劳动能力人给付至死亡时止。
侵犯财产权的赔偿
对于侵犯财产权造成的损害,《国家赔偿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核心原则是填补直接损失:
- 能返还财产的(如违法罚款、没收的财物),应当返还。
- 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应解除措施。如果财产在此期间损坏或灭失,按以下标准赔偿。
- 应当返还的财产损坏的,能修复的修复,不能修复的按损害程度赔偿。
- 应当返还的财产灭失的,按财产价值赔偿。
- 财产已被拍卖或变卖的,给付所得价款;如果价款显著低于财产价值,应支付差额。
- 违法吊销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的,赔偿停产停业期间必要的经常性费用开支(如房租、员工基本工资等)。
- 返还执行的罚款、罚金或解除冻结的存款时,应支付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 对财产权造成其他损害的,按照直接损失给予赔偿。
例如,如果执法机关违法扣押了一批货物导致变质无法销售,应按照货物的实际价值进行赔偿。
精神损害抚慰金
除了上述物质性赔偿,《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还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有本法第三条或者第十七条规定情形之一(即侵犯人身权的情形),致人精神损害的,应当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这意味着,精神损害赔偿首先强调的是非金钱方式的救济,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只有在造成严重后果时,才支付金钱形式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认定严重后果通常考虑受害人人身自由、生命健康受侵害的情况、精神受损情况、对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家庭关系、社会评价的影响等因素。实践中,造成死亡、残疾(含精神残疾)、重伤或经鉴定为严重精神障碍的,一般会认定为造成严重后果。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具体数额没有统一标准,通常由赔偿义务机关或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损害后果、影响范围等因素酌情确定。
重要实践要点提示
申请国家赔偿的时效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九条,请求国家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之日(通常指受害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被羁押等限制人身自由的期间不计算在时效内。如果在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则适用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有关时效的规定。时效在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可以中止。
申请程序简述
申请国家赔偿,一般需要先向赔偿义务机关(即实施侵权行为的国家机关或其承继机关)提出申请。申请时应递交申请书,载明受害人信息、具体要求、事实根据和理由等。赔偿义务机关应在收到申请后两个月内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如果逾期不作决定,或对决定不服(包括对赔偿方式、项目、数额有异议或决定不予赔偿),赔偿请求人可以在法定期限内(行政赔偿为三个月内向法院起诉,刑事赔偿为三十日内向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寻求进一步的救济。
无需缴纳诉讼费用
一个非常重要的便民措施是,《国家赔偿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赔偿请求人要求国家赔偿的,赔偿义务机关、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不得向赔偿请求人收取任何费用。并且,赔偿请求人最终获得的赔偿金是免税的。这大大降低了公民寻求国家赔偿救济的门槛。
总而言之,国家赔偿的计算涉及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具体的年度标准。无论是人身自由的按日计算,还是生命健康权的复杂分项计算,亦或是财产权损失的填平原则,都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对违法行使职权的制约。了解这些标准和相关的程序性规定,对于每一个可能遭遇此类不幸的公民或组织来说,都是维护自身权益、寻求公正对待的必要知识储备。当然,实践中的案件往往错综复杂,如果您确实遇到了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以便获得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