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一位老客户的电话,声音里满是焦虑和愤怒。他说:”老师,我被骗了!那个合作方根本就是个骗子,签了合同拿了钱就跑路了!”这样的情况在我15年的执业生涯中已经见过太多次,每次都让我感到心痛。
很多人在商业活动中遇到对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时,第一反应就是”我被骗了”。但从法律角度看,合同纠纷和合同诈骗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处理方式也完全不同。今天,我就来聊聊当合同纠纷疑似变成合同诈骗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一线之隔
说实话,在实务中区分合同纠纷和合同诈骗并不容易。我曾经代理过一位做建材生意的老板,他向一家装修公司预付了50万货款,结果对方拿了钱后就玩起了”失踪”。老板气得直接去派出所报案,坚持认为这是诈骗。但警方调查后认为这只是普通合同纠纷,建议他走民事诉讼途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合同纠纷和合同诈骗的关键区别在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
合同纠纷: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都有履行合同的真实意愿,只是在履行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完全履行或者违约。
合同诈骗:行为人从一开始就抱着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利用合同作为诈骗的工具和手段。
根据《刑法》第224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 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
-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
- 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二、如何判断是合同纠纷还是合同诈骗?
记得去年我处理的一个案子,客户小王向一家网店预付了3万元购买一批电子产品,对方收款后就失联了。小王认为这肯定是诈骗,但实际情况却比想象的复杂。
在实践中,我总结了几个判断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看主观意图
这是最关键但也最难判断的因素。我们需要通过客观事实来推断对方的主观意图。比如:
-对方是否从一开始就没有履行合同的意图?
-对方是否故意隐瞒了重要事实或者虚构了不存在的事实?
-对方是否有类似的”前科”或者多起类似纠纷?
2.看履约行为
对方是否有实际的履约行为?如果完全没有履行或者仅仅是象征性地履行一小部分以骗取更多财物,可能构成合同诈骗。
坦白讲,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子,对方公司先是小额履行了几次合同,取得了我委托人的信任后,一次性骗取了100多万元货款后就消失了。这种”先履行小额合同”的方式,正是《刑法》明确规定的合同诈骗行为之一。
3.看主体真实性
对方的身份是否真实?公司是否真实存在?这些都是判断的重要依据。
我的一位客户曾经与一家”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后来发现这家公司根本不存在,对方使用的是虚假的营业执照和公章。这种情况下,基本可以认定为合同诈骗。
4.看对方态度
在发生纠纷后,对方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参考。如果对方愿意协商解决,承认存在违约行为并愿意承担责任,那么更可能是合同纠纷;如果对方直接失联、逃避责任,甚至转移财产,则更可能是合同诈骗。
三、合同纠纷变成合同诈骗后的应对策略
如果你不幸遇到了合同诈骗,该怎么办呢?根据我多年的办案经验,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保全证据
这一点极其重要!我曾经接手过一个案子,客户在发现可能被骗后,第一时间保存了与对方的所有聊天记录、邮件往来、合同文本、转账凭证等证据,这些证据最终成为了案件成功立案的关键。
需要保存的证据包括但不限于:
- 合同文本及相关附件
- 所有的沟通记录(微信、QQ、邮件等)
- 付款凭证、收据
- 对方的身份信息、营业执照复印件
- 产品样品、宣传材料等
不得不说,很多当事人在发现被骗后情绪激动,反而忽略了证据保全这一关键步骤,导致后续维权困难重重。
2.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如果你有充分理由相信对方构成合同诈骗,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报案时需要准备好相关证据材料,并清晰地陈述案件经过。
需要注意的是,公安机关对是否立案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根据我的经验,以下几种情况更容易被认定为合同诈骗并立案:
- 对方使用虚假身份或虚构的公司
- 有明确证据证明对方从一开始就没有履行合同的意图
- 对方有多起类似的诈骗行为
- 涉案金额较大
我曾经代理的一个案件,客户被骗了200万元,但由于证据不足,警方一开始并未立案。后来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该”公司”还有多起类似案件,这才促使警方立案侦查。
3.同时准备民事诉讼
即使认为是合同诈骗,也不要放弃民事维权途径。因为刑事立案有一定门槛,而且刑事程序周期较长。
在我的实务经验中,常建议客户”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向公安机关报案,另一方面同时准备民事诉讼材料。如果刑事立案成功,可以等待刑事判决后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不能立案,也可以直接通过民事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
4.寻求专业法律帮助
合同诈骗案件往往比较复杂,证据收集和法律适用都有一定难度。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获取专业指导。
记得有一次,一位客户在咨询前已经自行向公安机关报案,但因为证据准备不充分被拒绝立案。在我接手后,帮助他重新梳理了证据链条,补充了关键证据,最终成功促使警方立案。
四、合同诈骗的法律后果
如果对方行为被认定为合同诈骗,将面临哪些法律后果呢?
根据《刑法》规定,合同诈骗罪的处罚标准如下:
- 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需要说明的是,”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的具体标准,各地区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个人诈骗3000-10000元以上可认定为”数额较大”,但具体标准应以当地司法解释为准。
除了刑事责任外,行为人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返还诈骗所得、赔偿经济损失等。
五、防范合同诈骗的实用建议
俗话说,”预防胜于治疗”。在我多年的执业经验中,总结了一些防范合同诈骗的实用建议:
1.核实对方身份
在签订重要合同前,一定要核实对方的真实身份。对于企业,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其工商登记信息;对于个人,可以要求其提供身份证明并进行核实。
我曾经的一个客户,就是因为没有核实对方公司的真实情况,结果与一家”皮包公司”签了合同,最终被骗了50多万元。
2.控制预付款比例
尽量避免一次性支付全额预付款,可以采取分期付款或者按进度付款的方式,降低风险。
有一次,我建议一位客户将原本一次性支付的100万元货款改为”30%预付、40%发货前、30%验收后”的付款方式,结果在支付了30%预付款后发现对方有诈骗嫌疑,及时止损,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3.完善合同条款
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内容,增加对方违约的成本。
特别是要注意约定具体的履约时间、质量标准、验收方式等,避免对方以合同条款模糊为由拖延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
4.保持警惕心理
对于”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要保持警惕,特别是对方承诺的利益明显高于市场水平时,更要谨慎。
我接触过的很多合同诈骗案件,都是因为当事人被高额回报所诱惑,忽视了其中的风险。记得有个案子,对方承诺投资回报率高达50%,结果可想而知——全是骗局。
5.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来说,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非常重要。包括合同审批流程、合同履行监督、合同档案管理等,可以有效降低合同诈骗风险。
我曾经帮助一家企业建立了合同管理制度,规定超过一定金额的合同必须经过法务部门审核,有效避免了多起潜在的合同诈骗风险。
结语
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虽然只有一线之隔,但法律后果却天差地别。在商业活动中,我们既要保持必要的信任,也要有基本的防范意识。一旦发现可能遭遇合同诈骗,要冷静应对,及时采取措施,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我想说的是,法律是保护诚信经营者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防不胜防,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完善防范措施,大多数合同诈骗是可以避免的。而一旦不幸遭遇合同诈骗,也不要气馁,法律会给我们一个公正的答案。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5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