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省公安机关成功侦破一起沉睡近30年的命案积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命案发生于1992年,犯罪嫌疑人流亡多年后被抓获,不少人担忧案件已过追诉时效而无法追责。这一案例再次将”追诉时效”这一法律概念推到公众视野。在我多年的法律实务工作中,常有当事人咨询:犯罪过了多久就”不用负责”了?追诉时效到底如何计算?本文将为大家系统梳理追诉时效的法律规定、实务难点与突破路径。
一、追诉时效的法律内涵与价值基础
追诉时效是依照法律规定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期限,超过此期限,司法机关就不能再追究其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八十七条至第八十九条对追诉时效进行了详细规定。
从法理角度分析,追诉时效制度设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有助于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性。随着时间推移,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影响会逐渐淡化,经过相当长时间后再行追究,反而可能引发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其次,它督促司法机关提高工作效率,及时行使追诉权。司法资源有限,应当集中力量打击当前严重犯罪,对于久远的、社会危害已经减弱的犯罪行为可适当放弃追诉。
再次,从证据角度看,时间久远后证据可能灭失或质量降低,不利于案件的准确认定,追诉时效制度可避免因证据不足带来的错案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追诉时效制度既体现了公正原则,也兼顾了功利主义的考量。正如我在一次法学研讨会上所言:”追诉时效是法律为正义设置的时间界限,但这一界限并非不可突破的铁律。”
二、追诉时效的法定期限体系
我国《刑法》第八十七条按照”五年为一档”的方式,设置了四档追诉时效期限: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上述规定中的”法定最高刑”指的是什么?根据1998年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适用刑法第十二条几个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如果刑法规定的某一犯罪有两个以上的法定刑幅度,法定最高刑是指具体犯罪行为应当适用的法定刑幅度的最高刑。
举个例子,故意伤害罪有多个量刑档次:一般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在具体案件中,应当根据行为人的行为性质、情节和后果确定适用的法定刑幅度,再据此确定追诉时效期限。
三、追诉时效的计算规则与特殊情形
《刑法》第八十九条规定了追诉期限的计算方法: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特殊问题:
1.”犯罪之日”的准确界定
对于即成犯,”犯罪之日”容易确定,但对于结果犯、危害结果犯等类型,则需要具体分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六条规定,以危害结果为条件的渎职犯罪的追诉期限,从危害结果发生之日起计算;有数个危害结果的,从最后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之日起计算。
我曾办理过一起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的相关解释,此类案件的追诉期限应从损失结果发生之日起计算,即以人民法院民事终审判决之日起计算。
2.追诉期限的延长情形
《刑法》第八十八条规定了两种不受追诉期限限制的情形:
一是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
二是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
关于第一种情形,实务中存在争议:如何认定”逃避侦查或者审判”?我认为,应当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综合判断:主观上行为人是否具有规避司法追究的故意,客观上是否采取了隐匿行踪、更改身份等措施。如果行为人虽未被确定为犯罪嫌疑人但主观上明知可能被追查,仍采取措施规避调查的,也应认定为”逃避侦查”。
3.追诉期限的截止日认定
司法实践中对追诉期限的截止日有不同见解,主要有立案日截止说、起诉日截止说和核准截止说。我倾向于立案日截止说,即以立案日作为截止日,只要立案时未超过追诉期限,即使后续起诉时已超过追诉期限,也应当继续追诉。此种理解更符合刑法条文文义,也有利于保障侦查权、起诉权的有效行使。
四、典型案例评析
案例一:命案积案的追诉时效突破
2020年2月,南京警方破获了一起1992年发生的校园命案。该案发生时间距今已有28年,超过了《刑法》规定的20年最长追诉时效。但是,根据《刑法》第八十七条第四款规定,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后,如果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杀害女大学生的行为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符合”必须追诉”的条件。经最高检核准后,最终对犯罪嫌疑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彰显了法律的威严。
案例二:死刑缓期执行期间脱逃的追诉时效
在某起案件中,被告人张某某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在服刑期间脱逃。十多年后被抓获,检察机关以脱逃罪对其提起公诉。辩护律师提出脱逃罪已过追诉时效,不应再追诉。
法院经审理认为,对1979年《刑法》规定的强制措施不能宽泛理解,张某某在看守所羁押是对故意杀人罪采取的强制措施,不能视为针对脱逃罪采取的强制措施。脱逃罪的追诉期限为10年,公安机关在张某某脱逃后的10年内未履行立案手续,未对张某某采取强制措施,其脱逃犯罪已超过追诉期限,不应再追诉。
该案体现了法律适用中”罪刑法定”原则的严格遵守,以及追诉时效制度对”法律确定性”的维护。
五、追诉时效适用的实务指引
在长期的司法实务工作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关于追诉时效适用的重要经验:
1.准确认定适用的法定最高刑
确定追诉时效首先要准确认定案件应适用的法定最高刑。在共同犯罪中,应根据各共犯人在犯罪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是否有从轻、减轻情节,分别确定适用的法定刑幅度,再据此确定各自的追诉时效期限。
例如,甲乙共同实施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甲为主犯,应适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法定刑,追诉期限为15年;乙为从犯,依法可以减轻处罚,适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法定刑,追诉期限为5年。
2.正确处理法律衔接问题
对于跨法律修改时期的案件,应当注意新旧法律的衔接问题。1997年刑法与1979年刑法在追诉时效方面有重要区别,尤其是关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规定。1979年《刑法》规定”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而1997年《刑法》扩大为”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和从旧兼从轻原则,对于1997年刑法施行前发生的犯罪,应当适用1979年刑法的规定,即只有在采取强制措施后逃避侦查或审判的,才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3.注意超过20年案件的核准追诉程序
对于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经过20年后如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根据最高检《关于办理核准追诉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报请核准追诉的案件应同时符合四个条件:
一是有证据证明存在犯罪事实,且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
二是涉嫌犯罪的行为应当适用的法定量刑幅度的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三是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后果特别严重,虽然已过20年追诉期限,但社会危害性和影响依然存在,不追诉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或者产生其他严重后果,而必须追诉;
四是犯罪嫌疑人能够及时到案接受追诉。
六、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立案后未及时侦查,是否影响追诉时效的适用?
立案后如果司法机关长期不作为,而犯罪嫌疑人也未逃避侦查或者实施新的违法犯罪行为,可能导致案件超过追诉期限而不能再追诉。典型案例表明:案件虽已立案,但犯罪嫌疑人实施妨害公务行为后5年内未逃避侦查或实施新的违法犯罪,而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却未采取措施继续查办案件,导致案件因追诉期限届满而不能再追诉。
问题2:对于单位犯罪,如何确定追诉时效期限?
由于对单位犯罪只能判处罚金,无法直接适用《刑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实务中一般认为,对单位犯罪的追诉时效应以对应的自然人犯罪的法定刑决定追诉时效的期限。
问题3:去台人员犯罪的追诉时效如何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于1988年和1989年就去台人员犯罪追诉问题发布公告,其精神在新刑法施行后仍然适用:
一是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大陆犯有罪行的,不再追诉;
二是对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犯罪地地方人民政权建立前所犯罪行,不再追诉;
三是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犯罪地地方人民政权建立前犯有罪行,并连续或继续到当地人民政权建立后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超过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追诉。
七、追诉时效制度的反思与展望
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DNA技术的应用,许多陈年旧案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公安机关开展命案积案攻坚行动,截至2020年12月8日,共破获命案积案5281起,其中20年以上积案占46.8%。这一数据令人震撼,也引发了我们对追诉时效制度的反思。
在我看来,追诉时效制度仍有完善空间。一方面,严重暴力犯罪尤其是故意杀人、强奸等重大犯罪,可以考虑延长追诉时效甚至不设追诉时效;另一方面,对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认定标准,立法或司法解释应当进一步明确,以减少实务中的争议。
此外,最高检对超过20年追诉期限案件的核准程序,也应当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既要坚持惩罚犯罪的法律原则,也要充分考虑社会效果,确保司法公正得到最大程度实现。
总之,追诉时效制度是平衡司法效率与社会正义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具体适用中,我们要准确把握法律规定,科学分析案件情况,既不能让真正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也不能突破法定界限随意追诉,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法律公正与社会稳定的统一。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5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