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解析

2024年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已正式确定为1036420元,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这一标准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计算而来,比上年增加50760元。文章深入解析了工亡补助金的法律依据、认定条件和申请流程,并通过典型案例阐明了其不属于遗产而是对死者家属的经济补偿的法律性质,对工伤职工及其家属维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4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公布了202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821元。这一数据直接关系到2024年度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计算标准,对于工伤职工及其家属具有重要意义。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的最新变化

2024年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解析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据此计算,2024年度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51821元20=1036420元。

与2023年度的标准(49283元20=985660元)相比,2024年度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增加了50760元,增幅约为5.15%。这是该补助金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体现了国家对工伤职工及其家属权益保障的不断提升。

工亡补助金的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可以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三项待遇: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此外,《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第十一条进一步明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其计算标准中的”上一年度”,是指”工伤发生时上一年度”,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

工亡认定的法定情形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规定,以下九种情形可以认定为工亡: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8.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9.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同时,《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1.故意犯罪的;

2.醉酒或者吸毒的;

3.自残或者自杀的。

工伤认定申请流程

工伤认定申请是获得工伤保险待遇的前提和基础。根据相关规定,工伤认定申请的主体和时限如下:

1.用人单位申请: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如果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承担。

2.劳动者申请:受伤职工本人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

申请工伤认定需要准备的材料包括:

1.工伤认定申请表,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4.受伤职工身份证明。

上一年度数据未发布时的处理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工伤发生时上一年度相关数据尚未公布的情况。对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2013〕34号)第十四条规定:

在核定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时,若上一年度相关数据尚未公布,可暂按前一年度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筹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核定和计发,待相关数据公布后再重新核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者用人单位予以补发差额部分。

这一规定为工伤保险待遇的及时发放提供了操作依据,确保了工伤职工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保障不受数据发布时间的影响。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法律性质

关于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法律性质,司法实践中已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其不属于遗产,而是对死者家属给予的经济补偿。这一观点在多个典型案例中得到了体现:

案例一:郝某山、刘某贵诉梁某玉、郝某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分割纠纷案

天津市静海县人民法院在(2012)静民初字第611号案件中认为,《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在法律性质上不属于遗产,而是对死者家属给予的经济补偿,在分配时不能直接适用《继承法》的规定,而应综合考虑各近亲属所受经济损失情况、其对工亡职工的生活依赖程度、心灵受创伤程度等情况进行裁量。

案例二:吴某连等与林某忠等共有纠纷上诉案

江西省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在(2014)余民二终字第34号案件中认为,工亡补助金、困难补助金和丧葬费均发生于死者死亡后,不属于公民死亡时遗留的合法财产,所以上述费用不是遗产,而应归为家庭的共有财产。对共有财产的分割,有协议的,按照协议处理;没有协议的,应当根据等分原则处理,同时应适当考虑各共有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

案例三:施某申请执行工亡补助金案

在该案中,法院认为被执行人因工死亡后,其生前所在单位打算给付的工亡补助金是对其供养的直系亲属进行精神抚慰和经济补偿,不属于遗产。因此不能强制执行工亡补助金以偿还被执行人生前所欠个人债务。

工伤保险与用人单位责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这意味着,如果用人单位已参加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如果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则这些费用全部由用人单位承担。

这一规定体现了工伤保险制度的强制性,也为未参保单位的工伤职工及其家属提供了法律保障。

结语

2024年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的提高,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加强。对于工伤职工及其家属来说,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最新标准,对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用人单位也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履行社会责任,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工伤保障。

在实际操作中,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保险待遇申领等环节都有严格的程序和时限要求,工伤职工及其家属应当及时了解相关规定,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确保各项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6388.html

(0)
公益律师的头像公益律师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上午8:27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午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