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后高枕无忧?当心仍有实刑判决风险

很多人误以为取保候审就意味着案子了结或不会坐牢。实际上,这只是一种保证诉讼顺利进行的强制措施,案件仍在进行中,最终是否判处实刑取决于犯罪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等多种因素。想知道取保后真正的法律风险和可能面临的判决后果吗?深入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普遍存在的误区:取保候审等于没事了?

取保候审后高枕无忧?当心仍有实刑判决风险

在法律实践中,常常遇到当事人或其家属在得知被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后,长舒一口气,认为这意味着人出来了,就没事了,或者至少不会面临牢狱之灾,甚至可能最终会被判处缓刑。这种想法在普通民众中相当普遍,但从专业的法律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大误解。取保候审,作为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其法律意义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它绝不等于案件的终结,更不意味着必然能够免除实刑处罚。

我们需要明确,取保候审的性质是什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它是一种为了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者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性措施。它的核心目的在于保证诉讼,而非对案件性质或未来判决结果的预示。因此,将取保候审等同于案件了结或者必然轻判,是缺乏法律依据的。

为何取保候审不等于安全着陆?详解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明确规定了可以适用取保候审的几种情形。理解这些情形,是破除取保就没事误区的关键: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这种情况通常对应的是罪行相对轻微的案件。管制和拘役属于较轻的刑种,前者不剥夺人身自由,后者羁押期限较短(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独立适用附加刑(如罚金)也意味着主刑较轻或不适用。对于这类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由于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不羁押通常不会发生社会危险性,因此适用取保候审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是因为这种情况被取保,那么后续争取不起诉或者判处缓刑的概率确实相对较高,但这依然需要经过司法机关的严格审查和认定,并非绝对。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这是实践中非常常见,也最容易引起误解的一种情形。这里的关键在于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和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两个要素。这意味着,即使一个人涉嫌的罪行比较严重,理论上可能被判处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有期徒刑,但只要司法机关评估认为,暂时不羁押他(她),也不会对社会造成现实的危险(例如,不会再去犯罪、不会干扰证人作证或串供、不会毁灭证据、不会逃跑或自杀等),就可以依法对其采取取保候审。许多经济犯罪、职务犯罪,甚至一些非暴力性的严重犯罪,都可能适用这一条。因此,仅仅因为符合这一条而被取保,完全不能推断出最终不会被判处实刑。判决结果还是要看案件本身的证据、犯罪情节、造成的后果以及被告人的认罪悔罪态度等综合因素。

这里需要特别解释一下社会危险性这个概念。它并非抽象判断,而是要结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后果、主观恶性、悔罪表现、个人一贯表现、有无固定住所和稳定联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例如,过失犯罪(如交通肇事罪)、主观恶性较小的故意犯罪(如初犯、偶犯、从犯),或者虽然涉嫌罪行严重但具有自首、立功、积极退赔退赃、获得被害人谅解等情节,都可能被认为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但这与最终是否构成犯罪、罪行轻重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这种情况是基于人道主义考虑和特殊身体状况。但同样需要满足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前提。并且,严重疾病有其特定标准,并非普通疾病就能适用。怀孕或哺乳期满后(通常哺乳期按一年计算),如果案件尚未终结且符合羁押条件,仍有可能变更强制措施为逮捕。因此,这类取保本质上是临时的,与最终判决结果也没有直接关联。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有法定的羁押期限。例如,侦查阶段的拘留和逮捕后的侦查羁押都有时间限制。如果期限届满,但案件由于复杂性或其他原因尚未侦查终结或移送起诉,为了避免超期羁押,司法机关可能会依法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这种情况有时可能暗示案件证据存在一定问题,但这并不绝对,案件仍会继续办理。被取保者切不可掉以轻心。

综上所述,被取保候审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很多情况本身就预设了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因此,简单地认为取保就等于不会判实刑,是对法律规定的误读。

取保候审期间,案件并未停止

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在取保候审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这条规定清晰地表明,取保候审期间,司法程序并未停滞。

公安机关会继续侦查收集证据,完善证据链;人民检察院会对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则会依法进行审判。实践中,检察机关还会履行监督职责,督促侦查机关对于取保候审的案件继续侦查,防止取而不侦、保而不审、挂案不决的情况发生。对于证据确实、充分,符合起诉条件的,检察院会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对于证据不足或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也可能作出不起诉决定。对于法院而言,开庭审理后,会根据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依法作出有罪或无罪、罪轻或罪重的判决。

因此,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家属绝不能放松警惕,认为可以坐等案件不了了之。相反,这个阶段恰恰是寻求专业法律帮助,进行有效辩护的关键时期。律师可以阅卷了解案情,与办案机关沟通,提出法律意见,为当事人争取最有利的结果,无论是无罪、不起诉、免予刑事处罚,还是罪轻、缓刑。

最终判决结果取决于什么?

既然取保候审与最终是否判实刑没有必然联系,那么决定判决结果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 犯罪事实与证据:这是定罪量刑的基础。是否有充分、确实的证据证明犯罪行为的存在、性质、情节以及造成的危害后果?
  • 法律规定:行为是否触犯刑法,具体构成哪个罪名,该罪名的法定刑罚幅度是多少?是否存在从重、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法定情节?
  • 犯罪情节:包括犯罪的动机、手段、造成的具体损害、社会影响等。
  • 被告人的主观恶性与人身危险性:是初犯还是累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主犯、从犯)?
  • 认罪悔罪态度:是否如实供述罪行?是否真诚悔过?是否积极退赃退赔,弥补被害人损失并取得谅解?是否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这些都是重要的酌定量刑情节。
  • 有无法定或酌定从宽情节:如自首、立功、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残疾人犯罪、防卫过当、紧急避险过当等。

法院会综合考量以上所有因素,依法作出判决。实践中,确实存在大量被取保候审后最终被判处实刑的案例,有些甚至刑期不短。例如,涉及集资诈骗、开设赌场等经济犯罪案件,即使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被取保,如果涉案金额巨大、情节严重,最终被判处多年有期徒刑的情况并不少见。

如果取保后被判实刑,会发生什么?

一旦法院作出生效判决,裁定被告人有罪并判处实刑(如有期徒刑、拘役),那么之前的取保候审状态就会结束。接下来会进入刑罚执行程序:

  1. 判决生效:一审判决后,在法定的上诉期内(通常为十日),如果被告人不上诉,检察院不抗诉,判决即生效。如果上诉或抗诉,则以二审终审判决为准。
  2. 收监执行:判决生效后,法院会出具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公安机关凭生效文书将罪犯送交执行机关。通常,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会被送往监狱执行;被判处拘役的,由公安机关执行。如果剩余刑期较短(例如三个月以下),可能在看守所代为执行。
  3. 暂予监外执行:如果罪犯符合法定条件,例如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生活不能自理等,可以依法申请暂予监外执行,暂时不收监。但这需要严格的审批程序。

这意味着,即使之前处于相对自由的取保状态,一旦实刑判决生效,人身自由将再次受到限制,需要在指定的场所服刑。

重要提醒:积极应对,切勿懈怠

总而言之,取保候审绝非护身符,更不是案件处理的终点。它只是诉讼过程中的一个节点,未来的走向仍然充满不确定性。面对取保候审,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 严格遵守取保规定:按时报到,不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不干扰证人作证,不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违反规定可能导致保证金被没收,甚至被变更强制措施为逮捕。
  • 正视案件,积极应对:不要因为获得取保就放松警惕,要清醒认识到案件仍在进行中,潜在的法律风险依然存在。
  • 及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在哪个阶段被取保,都应尽快委托专业的刑事辩护律师介入。律师能够帮助分析案情,评估风险,制定辩护策略,与司法机关有效沟通,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争取最好的处理结果。无论是争取不起诉、免予刑事处罚,还是争取缓刑或较轻的实刑,专业的法律服务都至关重要。

理解取保候审的真实含义,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积极、理性地面对后续的法律程序,才是身处刑事诉讼漩涡中的个人和家庭最应当采取的态度。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6526.html

(0)
公益律师的头像公益律师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上午9:46
下一篇 2025年3月28日 下午10: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