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非护身符:别让误解耽误你的案件

获得取保候审就意味着万事大吉,可以高枕无忧了吗?许多人对此存在误解。了解取保候审的真实含义,它并非案件终结,也非必然导向缓刑,后续侦查、起诉、审判仍在继续。忽视其规定和潜在风险,可能错失良机甚至导致更不利后果。

取保候审:是自由的曙光,还是未完待续的序章?

取保候审非护身符:别让误解耽误你的案件

在法律实践中,特别是刑事案件领域,当事人及其家属最关心的莫过于人身自由。当听到取保候审这四个字时,很多人会松一口气,觉得人出来了,应该就没事了吧?或者,既然都取保了,判缓刑的几率是不是就很大了?说实话,这种想法非常普遍,但也相当危险。作为一名处理过形形色色案件的律师,我必须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取保候审远非案件的终点,更不是所谓的护身符。

记得几年前,我代理过一起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子。我的当事人是一位企业高管,案发初期因为证据不算特别扎实,加上他本人有一些健康问题,侦查机关给他办理了取保候审。他出来之后,整个人都放松了,觉得风头已过,甚至开始规划未来的商业蓝图。家人也觉得,既然人都放出来了,说明问题不大,可能就是罚点款,顶多判个缓刑。于是,他们对于后续的律师工作也不太上心,觉得没必要再投入过多精力。然而,随着侦查的深入,新的证据不断浮现,最终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经过审理,判了他三年多的实刑。这个结果出来时,他和家人都懵了,后悔当初过于乐观,没有积极应对。

这个案例并非个例。实践中,因为对取保候审的性质和后果存在误解,导致错失最佳辩护时机、最终面临不利结果的情况,屡见不鲜。那么,取保候审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会对案件走向产生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

误区一:取保候审等于没事了,或者大概率判缓刑?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具迷惑性的一个误区。为什么说它是误区呢?我们得先弄明白,法律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取保候审。

根据我们国家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可以取保候审:

第一种: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管制,简单说就是限制你一定的自由,但人不用进看守所。拘役,刑期比较短,一般是六个月以下。独立适用附加刑,比如单处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等。这些都属于相对轻微的犯罪情节。如果是因为这种情况被取保,那么恭喜你,后续争取不起诉或者判处缓刑的可能性确实相对较高。但这只是可能性,并非绝对。

第二种: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这是实践中最常见的一种取保理由。注意这里的关键词: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和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这意味着,即使你涉嫌的罪名可能导致较重的刑罚,比如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有期徒刑,但只要办案机关评估认为,把你放在社会上,你不会继续犯罪、不会干扰证人作证或串供、不会毁灭伪造证据、不会打击报复被害人或举报人、也不会企图自杀或逃跑,那么就有可能被取保候审。

这里的社会危险性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考量,会结合你的犯罪性质、情节、悔罪态度、个人一贯表现、是否有固定住所和稳定联系等等。坦白讲,现在司法政策也提倡少捕慎诉慎押,对于一些可捕可不捕的案件,特别是涉及企业经营者、初犯偶犯等情况,取保的可能性在增加。但这恰恰说明,因为这种理由被取保,和最终会不会判实刑、判多久,没有必然的联系。你的罪行轻重,最终还是要看证据和法律规定。

我曾经手的一个开设赌场案,被告人李某在侦查阶段就被取保了。他觉得既然取保了,问题应该不大。但案子到了法院,查明他涉案金额巨大,属于主犯,虽然他本人没有太大的社会危险性,但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客观存在的,最终被判处了五年有期徒刑。所以你看,取保候审和最终的刑罚结果,完全是两码事。

第三种: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基于人道主义考虑。需要强调的是,严重疾病是有明确标准的,不是说感冒发烧就能取保。生活不能自理也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怀孕或哺乳期(通常指婴儿一周岁以内)的妇女,法律也给予了特殊关照。但同样,这仅仅是强制措施适用上的特殊对待,不代表案件本身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等疾病好转或者哺乳期结束后,如果案件依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该判的刑罚也可能不会少。

第四种: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我们国家的刑事诉讼程序,对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各个阶段的羁押期限都有规定。如果在法定的羁押期限内,案件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证据不足、案情复杂等)还没有办结,又不能继续关押,那么就可能需要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这种情况下的取保,有时确实暗示着案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证据链不够完整。但这并不等于案件就此了结,后续依然可能补充证据,继续推进。

所以,当你或者你的家人被取保候审时,第一件事就是要搞清楚,是基于上述哪种理由被取保的。不同的理由,可能预示着不同的案件走向和应对策略。千万不要一概而论,盲目乐观。

误区二:取保候审后,案子就不再侦查,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也是一个致命的误解。很多人以为,人出来了,警察、检察官就不会再管这个案子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决定取保候审的,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甚至有规定强调,严禁以取保候审变相放纵犯罪。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办案机关(公安、检察院、法院)的工作并没有因为你被取保而停止。

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仍然会继续收集证据,讯问相关人员,进行鉴定等。他们只是改变了对你的强制措施方式,从羁押变成了相对自由的取保,但案件本身的侦查工作仍在进行。

案件移送到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检察官会全面审查案卷材料,判断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罪名。取保候审状态下的案件,检察院同样会依法作出起诉或者不起诉的决定。实践中,取保候审的案件在这个阶段争取到不起诉的可能性相对高一些,但这需要基于扎实的证据分析和有效的法律意见沟通。如果检察院认为应当起诉,还会进行认罪认罚协商,提出量刑建议。

到了法院审判阶段,法院会根据检察院的起诉,开庭审理,最终作出有罪或无罪的判决。取保候审的被告人,同样需要按时出庭接受审判。

因此,取保候审期间,绝不是放羊状态。你必须严格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比如:

  • 未经执行机关(通常是当地派出所)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 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要在二十四小时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 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 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 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后果可能很严重。轻则可能被没收保证金,责令具结悔过;重则可能被监视居住,甚至直接予以逮捕。我处理过的案件中,就有当事人取保期间觉得没事了,私自跑到外地旅游,结果被发现后直接变更强制措施为逮捕,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更重要的是,取保候审期间,恰恰是律师进行有效辩护的关键时期。相比于被羁押在看守所,取保状态下,你和律师的沟通会更顺畅、更及时。律师可以更方便地与你核对案情细节,了解你的诉求,为你提供法律咨询。同时,律师可以全面阅卷,掌握控方证据,发现疑点和辩点,并及时与办案机关沟通,提出专业的法律意见,无论是争取不起诉、争取罪轻认定,还是为后续的庭审做准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千万不要因为获得了暂时的自由,就放松了警惕,放弃了积极寻求法律帮助的机会。这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取保候审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既然取保候审并非万事大吉,那么处于这个阶段的当事人及其家属,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呢?

  1. 保持清醒,切勿盲目乐观:深刻理解取保候审只是一种临时的强制措施,案件并未了结。调整好心态,既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相对自由,也要对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有充分的预期。
  2. 严格遵守规定,避免节外生枝:认真阅读并遵守《取保候审决定书》和《取保候审保证书》上的各项规定,特别是关于活动范围、报告义务、配合传讯等要求。任何违规行为都可能导致取保被撤销。
  3. 积极配合调查,但要依法维护权益:对于办案机关合法的调查、传讯,要积极配合。但在配合过程中,也要注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清楚的地方及时咨询律师。
  4. 重视律师作用,持续沟通跟进:取保候审期间是律师工作的黄金期。务必保持与辩护律师的密切沟通,详细陈述案情,听取律师的专业分析和建议。让律师及时了解案件进展,制定并调整辩护策略。不要因为觉得人出来了就中断或忽视律师的工作。
  5. 了解案件进展,主动争取有利结果:通过律师与办案机关保持沟通,了解案件进展到哪个阶段,证据情况如何。在律师的协助下,根据具体情况,积极争取不起诉、适用缓刑、减轻处罚等有利结果。如果符合认罪认罚从宽的条件,也要在律师的指导下审慎考虑。

结语:审慎对待,方得始终

总而言之,取保候审给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个在相对自由的状态下应对刑事诉讼程序的机会,这本身是法治进步和人权保障的体现。但这绝不意味着法律责任的豁免,更不是案件处理的终点。它更像是一个十字路口,后续是走向撤案、不起诉的光明,还是走向定罪处罚的现实,取决于案件本身的性质、证据情况,以及你和你的律师如何应对。

作为一名在法律实务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律师,我深知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承载着个人和家庭的重大命运。面对取保候审,请务必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保持理性和审慎,积极寻求专业的法律帮助,认真对待每一个法律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争取一个相对公正和有利的结果。法律程序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步步为营,任何的疏忽大意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记住,谨慎永远不会错。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8160.html

(0)
公益律师的头像公益律师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午3:04
下一篇 2025年3月27日 上午9:3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