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与责任追究

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通过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严重破坏司法秩序和社会诚信。本文详细解析了虚假诉讼的表现形式、法律后果与责任追究机制,包括民事诉讼法上的处理、行政处罚措施、刑事责任追究以及民事赔偿责任,并提供了识别与防范虚假诉讼的有效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在法律框架下应对这一严重法律问题。

什么是虚假诉讼

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与责任追究

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捏造民事法律关系,虚构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严重侵害当事人及案外人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正常的诉讼秩序,损害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破坏社会诚信体系。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虚假诉讼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审判实践中暴露出识别难、移送难、处罚难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净化诉讼环境,提升司法公信力,我国司法机关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明确了虚假诉讼的认定标准和法律后果。

虚假诉讼的表现形式

根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虚假诉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与夫妻一方恶意串通,捏造夫妻共同债务;

2.与他人恶意串通,捏造债权债务关系和以物抵债协议;

3.与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经理等管理人员恶意串通,捏造公司、企业债务或担保义务;

4.捏造知识产权侵权关系或不正当竞争关系;

5.在破产案件审理过程中申报捏造的债权;

6.与被执行人恶意串通,捏造债权或对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优先权、担保物权;

7.假借民间借贷之名,诱使或迫使他人签订”借贷”或变相”借贷”、”抵押”、”担保”等相关协议,通过虚增借贷金额、恶意制造违约等方式形成虚假债权债务;

8.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基于捏造事实作出的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或在民事执行过程中以捏造事实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申请参与执行财产分配。

此外,在司法实践中,还有一些行为也被认定为虚假诉讼,如在立案过程中捏造当事人信息、捏造租赁协议虚构债权债务、隐瞒债务已清偿的事实仍提起诉讼、在拆迁补偿过程中捏造身份关系提起分家析产诉讼等。

虚假诉讼的法律后果

实施虚假诉讼行为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民事诉讼法上的后果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虚假诉讼行为,人民法院将依据不同诉讼阶段采取相应措施:

1.立案阶段:经审查确认存在虚假诉讼行为的案件,法院将裁定不予受理。

2.审理阶段:审理过程中确认属于虚假诉讼的,对原告提出撤诉申请或当事人自愿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法院不予准许,而是直接判决驳回相应的诉讼请求。

3.执行阶段:执行过程中查明当事人申请执行所依据的仲裁裁决书、公证文书等属于虚假的,或者在民事执行过程中以捏造事实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申请参与执行财产分配的,法院将裁定不予执行或驳回请求,并可能提出再审建议或司法建议。

行政处罚措施

对于虚假诉讼行为人,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以下行政处罚措施:

1.训诫:对虚假诉讼行为人进行口头训诫,并责令其出具悔过书。

2.罚款:根据情节轻重,对个人处以1万元至10万元的罚款,对单位处以5万元至100万元的罚款。

3.拘留:可处3日至15日的拘留,情节严重的处10日至15日拘留。

4.失信惩戒:将虚假诉讼行为人纳入失信人员名单,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予以信用惩戒。

刑事责任追究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虚假诉讼罪。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的规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情形可能构成虚假诉讼罪:

1.致使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

2.开庭审理、干扰正常司法活动;

3.作出裁判文书、制作财产分配方案、立案执行仲裁裁决和公证债权文书;

4.行为人具有虚假诉讼违法犯罪前科;

5.多次实施虚假诉讼行为等情形。

此外,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参与虚假诉讼的,将从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从严追究刑事责任。

虚假诉讼的识别与防范

虚假诉讼的识别

识别虚假诉讼是打击此类行为的关键。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甄别:

1.传唤当事人本人到庭接受询问;

2.通知当事人提交原始证据或其他证据;

3.通知证人出庭作证;

4.依职权调查取证;

5.向与案件处理结果可能存在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通报情况,并依职权追加其参与诉讼;

6.邀请有关部门、专业人士等参与审查;

7.依法移送相关部门进行调查。

对于民间借贷、离婚析产、以物抵债、劳动争议、公司分立(合并)、企业破产等重点案件,法院应当进行关联案件检索,查询原、被告其他涉诉、涉执行情况,以发现可能存在的虚假诉讼行为。

虚假诉讼的防范

为防范虚假诉讼行为,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应当:

1.履行告知义务:在立案阶段,向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告知进行虚假诉讼行为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让其签署《诚信诉讼承诺书》。

2.进行关联检索:对重点案件进行关联案件检索,查询原、被告其他涉诉、涉执行情况。

3.加强警示提醒:根据案件情况要求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当庭进行诚信诉讼宣誓并签署《诚信诉讼保证书》。

虚假诉讼的赔偿责任

虚假诉讼不仅会导致行为人承担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还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当事人对虚假诉讼行为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因虚假诉讼造成的诉讼代理费、差旅费、住宿费等合理损失的,人民法院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支持。

此外,如果虚假诉讼行为导致人民法院错误判决,并给他方造成实际损失的,受害方可以要求行为人赔偿因此遭受的全部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特殊主体参与虚假诉讼的处理

诉讼代理人

对于知道或应当知道系虚假证据而向法院提交,或指使、威胁、利诱他人向法院提交虚假证据的诉讼代理人,人民法院可以处以训诫、罚款或拘留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诉讼代理人是律师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还可能面临停止执业、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罚;情节严重的,可能被限制代理行为或吊销执业证书。

鉴定机构、公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鉴定机构、鉴定人参与虚假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给予训诫、责令退还鉴定费用以及从法院委托鉴定专业机构备选名单中除名等制裁,还可以建议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公证机构、公证员参与虚假诉讼的,可能面临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等处罚。对公证员可给予警告、罚款、停止执业等处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可能被吊销执业证书。

结语

虚假诉讼不仅侵害当事人及案外人的合法权益,还严重破坏司法秩序和社会诚信。面对这一问题,我国司法机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净化诉讼环境。作为公民,我们应当增强法律意识,诚信诉讼,共同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如果您在诉讼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的虚假诉讼行为,应当及时向法院反映,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在参与诉讼时,也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为构建和谐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8181.html

(0)
公益律师的头像公益律师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午3:22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上午9: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