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律师,我被打成这样,医院诊断是肋骨骨折,为什么法医鉴定只给了个轻微伤?对方是不是就不用负责了?
律师,我出了车祸,腿都瘸了,交警委托做的鉴定是轻伤二级,保险公司说这个不能赔残疾赔偿金,凭什么啊?
说实话,在我十五年的执业生涯里,类似这样的疑问我几乎每周都会遇到。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刚入行的法律同行,都常常混淆两个非常重要但又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人体损伤程度鉴定,另一个是人体损伤致残程度鉴定。别小看这致残两个字的区别,背后涉及的法律适用、程序、目的乃至最终结果,那可是天壤之别。
今天,我就结合我处理过的一些案子,用大白话跟大家掰扯掰扯这两种鉴定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们分别用在什么地方,以及为什么搞清楚它们的区别对维护你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核心区别:刑事责任与民事赔偿的两把尺子
首先,咱们得明确,为什么要有两套标准?简单来说,因为它们服务的法律目的不同。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定罪量刑的标尺
这个鉴定,主要依据的是《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它更侧重于评价一次暴力事件或者意外事件对人体造成的即时性、原发性的伤害有多严重。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
- 刑事案件:尤其是在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案件中,这个鉴定是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罪行轻重的重要依据。比如,我们常说的轻伤二级以上才构成故意伤害罪,指的就是这个标准里的轻伤二级。如果鉴定结果是轻微伤,那通常就只涉及行政处罚(比如治安拘留、罚款)和民事赔偿,一般够不上刑事犯罪。
- 行政案件:比如治安管理处罚中,殴打他人造成的伤害程度,也是依据这个标准来判定,决定是罚款、警告还是行政拘留。
这个标准将损伤程度分为三级:重伤、轻伤、轻微伤。其中重伤和轻伤又各自分为一级和二级。大家可以注意几个关键点:
- 鉴定时间:通常在伤情相对稳定后就可以进行,侧重于损伤发生那一刻的严重程度。
- 鉴定内容:非常具体,细化到某个部位骨折的类型、数量,某个器官破裂的程度,创口或瘢痕的长度、面积等等。比如,参考资料里提到的肋骨骨折2处以上构成轻伤二级,牙齿脱落或者牙折2枚以上也是轻伤二级,头皮创口或者瘢痕长度累计8.0厘米以上同样是轻伤二级。而如果只是肋骨骨折(单根)或者牙齿脱落或者缺损(单枚),那可能就只构成轻微伤了。
- 决定后果:这个鉴定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加害人是否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可能面临的刑罚轻重。所以,在刑事自诉或者公诉案件中,这个鉴定是核心证据之一。
我曾经代理过一起邻里纠纷引发的伤害案。我的委托人被打,当时去医院拍片显示两根肋骨骨折。他非常气愤,坚决要求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对方一开始还很嚣张,觉得赔点钱就行了。后来法医依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出具了轻伤二级的鉴定意见。这一下性质就变了,对方立刻面临故意伤害罪的指控,态度立马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积极赔偿、道歉,最终争取到了缓刑。你看,这个轻伤二级的鉴定,直接撬动了整个案件的走向。
人体损伤致残程度鉴定:民事赔偿的基石
这个鉴定,依据的是《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它关注的不是受伤那一刻的严重性,而是损伤治疗终结或者效果稳定后,给受害人留下的长期的、功能性的障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残疾。它的主要用途是:
- 民事赔偿:在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工伤有专门的《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但原理类似)、其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这个鉴定是计算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赔偿项目的主要依据。
这个标准将致残程度分为十个等级,从一级(最重,100%)到十级(最轻,10%)。等级数字越小,意味着残疾程度越重,相应的赔偿数额也越高。关键点在于:
- 鉴定时间:必须等到损伤治疗终结或者临床治疗效果稳定后才能进行。通常是在伤后3到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确保后遗症已经稳定,不会再有大的变化。
- 鉴定内容:侧重于功能障碍。比如,关节活动度受限多少?视力、听力下降到什么程度?神经损伤导致肌力几级?是否影响日常生活自理?是否需要护理依赖?等等。它评估的是一个结局性的状态。
- 决定后果:这个鉴定等级直接关系到你能拿到多少民事赔偿。比如,同样是腿部骨折,如果恢复得很好,没有明显功能障碍,可能评不上伤残等级;但如果留下了关节活动受限、神经损伤导致跛行等后遗症,达到了相应的标准,比如评上九级伤残或者十级伤残,那么就可以主张一大笔残疾赔偿金。
我有个委托人,是个货车司机,在一起追尾事故中右腿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经过手术治疗,骨头愈合了,但是踝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走路一瘸一拐,长时间站立或者开车都感到疼痛。事故责任认定对方全责。一开始对方保险公司只愿意赔医疗费、误工费这些。我就建议他去做伤残鉴定。鉴定机构依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评定为九级伤残。有了这个鉴定,我们主张了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最终法院支持的赔偿总额比对方最初愿意赔付的数额高出了二十多万。这就是伤残鉴定的价值所在。
所以,大家现在能明白了吗?轻伤二级和九级伤残可能都源于同一次伤害(比如严重的骨折),但它们是基于不同标准、在不同时间点、为了不同目的做出的两种评价。轻伤是刑事/行政上的概念,关乎对方是否犯罪、是否受处罚;伤残是民事赔偿上的概念,关乎你能拿到多少钱。
深入了解两大标准:具体看什么?
了解了基本区别,我们再稍微深入一点,看看这两个标准具体是怎么运作的。虽然标准原文非常详细复杂,我们不必逐条背诵,但了解其基本逻辑很有帮助。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概览
这个标准按照身体部位(颅脑、面部、听力、视力、颈部、胸部、腹部、盆部、脊柱四肢、手、体表等)分类,每个部位下再列出重伤一级、重伤二级、轻伤一级、轻伤二级、轻微伤的具体情形。
比如,颅脑损伤:
- 重伤一级:植物生存状态、四肢瘫(三肢以上肌力3级以下)等。
- 重伤二级:颅骨凹陷性骨折伴脑受压需手术、外伤性癫痫、单肢瘫(肌力3级以下)等。
- 轻伤一级:颅骨凹陷性骨折(无脑受压)、脑挫裂伤、脊髓损伤致轻度排尿障碍等。
- 轻伤二级:颅骨骨折(无凹陷)、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神经损伤等。
- 轻微伤:头皮挫伤、头皮下血肿、头皮创口等。
再比如,四肢损伤:
- 轻伤一级: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膝关节韧带断裂伴半月板破裂、一足离断10%以上等。
- 轻伤二级:四肢长骨骨折(非粉碎性)、肢体大关节脱位、半月板破裂、髌骨骨折、足骨骨折(除轻微伤外)等。
- 轻微伤:肢体关节/肌腱/韧带损伤、骨挫伤、足骨骨折(符合轻微伤标准的)、趾甲脱落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标准非常客观,比如长度、面积、数量、程度都有明确规定。法医会严格对照标准条文来判断。所以,有时候老百姓觉得伤得很重,但如果刚好没达到某个数值标准,可能就评不上相应的等级。
《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概览
这个标准同样按身体系统或部位(神经系统、精神、头面部、眼、耳、口、胸腹、脊柱、四肢等)划分,然后列出从一级到十级的具体情形。它更强调功能障碍和对生活、工作的影响。
比如,同样是肢体损伤:
- 一级:三肢缺失(肘/膝以上)、截瘫伴二便重度障碍等。
- 二级:双上肢肘以上缺失、重度容貌毁损等。
- 三级:双手全肌瘫(肌力2级以下)伴腕关节功能丧失75%以上、阴茎接近完全缺失等。
- 四级:偏瘫(肌力3级以下)、双下肢踝关节以上缺失、手功能丧失分值达150分等。
- 五级:单肢瘫(肌力2级以下)、双足全肌瘫(肌力2级以下)、阴茎大部分缺失等。
- 六级:一肢缺失(腕/膝以上)、脊柱畸形30度以上、手或足功能丧失分值90分以上等。
- 七级:单肢瘫(肌力3级以下)、一下肢踝关节以上缺失、手或足功能丧失分值60分以上等。
- 八级:单肢瘫(肌力4级以下)、四肢任一大关节功能丧失75%以上、手或足功能丧失分值40分以上等。
- 九级:外伤性癫痫(轻度)、一手部分肌瘫(肌力3级以下)、四肢任一大关节功能丧失50%以上、手或足功能丧失分值25分以上等。
- 十级:颅脑损伤后遗脑软化灶伴症状、四肢重要神经损伤遗留肌力4级以下、四肢任一大关节功能丧失25%以上、手或足功能丧失分值10分以上等。
这里的评估更复杂,除了看客观的医学检查结果(比如肌电图、关节活动度测量、影像学报告),还要结合临床表现、对生活自理能力、工作能力的影响等综合判断。同一个损伤,比如脊柱骨折,可能因为是否压迫神经、是否导致瘫痪、是否需要手术内固定、术后恢复情况等差异,最终评定的伤残等级会完全不同。
律师提醒:鉴定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了解了这么多,最后我再以一个老律师的经验,给大家提几个在鉴定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点:
- 选择正确的鉴定机构:无论是损伤程度鉴定还是致残程度鉴定,都必须由具有法定资质的鉴定机构(通常是司法鉴定中心或公安机关的法医部门)进行。不是随便哪个医院都能做的。法院、公安机关通常会指定或委托机构,当事人也可以协商选择或申请法院委托。
- 把握好鉴定时机:损伤程度鉴定不宜过早(伤情未稳)也不宜过晚(证据可能灭失),听从办案机关或律师建议。致残程度鉴定则一定要在治疗终结或病情稳定后进行,否则鉴定可能不准确或不被采纳。我见过有当事人刚出院就急着去做伤残鉴定,结果因为功能障碍尚未稳定,要么评不上,要么等级偏低,非常吃亏。
- 全面提供病历材料:鉴定机构需要依据完整的病历资料来判断。从受伤初期的急诊记录、住院病历、各项检查报告(影像片、化验单等),到后期的复查记录、康复治疗记录等,都要妥善保管并提交给鉴定机构。材料不全可能影响鉴定结果。
- 注意伤病关系:如果受害人本身就有一些基础疾病(比如颈椎病、糖尿病等),鉴定机构会考虑这些原有疾病对最终后果的影响程度。如果损伤是主要原因,按实际情况评定;如果损伤和原有疾病作用相当,可能会酌情降低等级;如果原有疾病是主要原因,损伤只是次要诱因,可能就不评定了。这一点在有争议时,需要仔细分析医学材料和鉴定报告。
- 多处损伤的处理:如果身体有多处损伤,符合多个等级标准怎么办?损伤程度鉴定一般是分别评定,按最重的等级确定,或者根据具体规则进行综合评定。致残程度鉴定则复杂一些,有些标准允许并列,有些可能需要根据规则进行综合计算或择重。具体要看鉴定标准和鉴定人的专业判断。
- 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怎么办:如果对鉴定结果不认可,可以在法定期限内(通常是收到鉴定书后的一定期限,具体看法律规定或办案机关通知)提出书面异议,并申请重新鉴定或者补充鉴定。但重新鉴定需要有充分理由,比如鉴定程序违法、鉴定依据明显不足、或者出现了新的证据等。
结语:法律不保护糊涂人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不同的鉴定,用在不同的地方,解决不同的问题。搞清楚这一点,才能在遇到人身伤害事件时,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鉴定,该在什么时候做,以及这个鉴定结果意味着什么。
法律是保护公民权利的武器,但它也需要我们自己去了解和运用。坦白讲,法律条文和鉴定标准确实复杂,普通人很难完全掌握。当你或者你的家人不幸遭遇人身伤害时,除了及时就医,保存好证据,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经验丰富的律师,能够帮你厘清思路,把握关键节点,选择最有利的策略,避免因为不懂规则而吃哑巴亏。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大家拨开迷雾,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更从容、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记住,了解是第一步,行动才是关键。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9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