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万事大吉?别让误解耽误了你的案子

许多人误以为获得取保候审就意味着案件结束或必然轻判,但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误区。取保候审仅是一种强制措施变更,并不代表侦查、起诉和审判程序的终止,最终是否判刑、判实刑还是缓刑,仍需依据案件事实和证据由法院判决。想知道为什么取保后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以及在此期间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吗?理解其中的关键,才能避免因误解而陷入更不利的境地。

常见的误解:取保候审就等于没事了?

取保候审万事大吉?别让误解耽误了你的案子

在咱们接触的众多案件里,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事人或者家属一听说能办取保候审,立马长舒一口气,觉得人出来了,事儿就算了了,甚至有人认为,这基本就意味着将来也就是判个缓刑,不用真坐牢了。说实话,每次听到这种想法,我心里都咯噔一下。这种想法,不仅普遍,而且相当危险。

我记得很清楚,几年前我代理过一个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子。我的当事人老李,是个小企业主,人很实在,但法律意识确实淡薄。案发后,他被刑事拘留了,家里人急得团团转。后来通过我们努力,加上老李自身有一些符合条件的因素,侦查阶段就成功办理了取保候审。老李出来那天,他爱人拉着我的手,眼泪汪汪地说:律师,太谢谢您了,这下我们放心了,他总算没事了。

当时我就提醒他们,取保候审只是强制措施的一种变更,不代表案件结束,更不代表最终不会判刑,一定要遵守规定,积极配合。可惜,他们当时可能太激动了,没太往心里去。老李出来后,觉得风头过去了,以前的一些业务往来也没完全停下,甚至对后续的传唤有点不耐烦。结果呢?案子到了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认为他的行为社会危害性不小,加上取保期间的一些表现,最终提起公诉。到了法院审判阶段,尽管我们尽力辩护,但因为涉案金额巨大,情节严重,老李最终被判了三年多的实刑。宣判那天,老李和他爱人瘫坐在法庭外,那种悔恨和绝望,我至今记忆犹新。他们不停地问:怎么会这样?不是都取保了吗?

所以,请大家一定记住,取保候审,真的不等于没事了,更不等于必然会判缓刑。它仅仅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目的是为了保证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防止嫌疑人、被告人逃跑或者妨碍诉讼。人虽然暂时离开了看守所,但案件的法律程序,一步都不会少。

为什么取保候审后还可能被判实刑?

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搞清楚,什么情况下才能取保候审?法律规定得很明确,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

第一种: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涉嫌的罪行比较轻微。管制是最轻的主刑之一,基本不限制人身自由;拘役期限也比较短,最多六个月;附加刑比如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等,也不涉及剥夺人身自由。因为罪行轻,所以通常认为,这类嫌疑人、被告人放出去,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是基于这个原因被取保的,那么恭喜你,后续争取不起诉或者判缓刑的概率确实相对高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是要看具体的案情和证据。

第二种: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至于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这里的关键在于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啥叫社会危险性?说白了,就是评估这个人放出去后,会不会继续犯罪、会不会干扰证人作证、毁灭证据、串供,会不会打击报复受害人、举报人,会不会想不开自杀或者直接跑路。司法机关会综合考虑很多因素,比如涉嫌罪行的性质(是故意还是过失?)、造成的后果、嫌疑人的一贯表现、认罪悔罪态度、是否有固定住所和稳定联系等等。

坦白讲,很多经济犯罪、职务犯罪的嫌疑人,虽然可能面临不轻的刑罚,但因为本身不是暴力分子,加上在本地有家有业,被认为社会危险性不高,就可能被取保候审。但这跟最终判决是两码事。我经手过好几个案子,当事人都是因为这个理由被取保的,侦查、起诉、审判阶段都在外面,但最后因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数额巨大,依然被判了实刑,有些甚至刑期不短,五年、十年的都有。所以,千万别因为自己符合第二种情况被取保了,就放松警惕。

第三种: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且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基于人道主义考虑。但注意,必须是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一般的感冒发烧、慢性病可不行。怀孕和哺乳期(通常指婴儿一周岁以内)也是法定可以取保的情形。但同样,前提是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而且,等疾病好转或者哺乳期结束后,如果案件还在进行中,强制措施是有可能变更回羁押的。

第四种: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刑事诉讼的每个阶段都有法定的办案期限和羁押期限。比如侦查阶段,拘留后最长三十多天要决定是否逮捕,逮捕后侦查羁押也有期限。如果到了法定期限,案子还没查清,证据还不充分到足以起诉或判决的程度,但又不能无限期关押,这时候就可能变更为取保候审。这种情况,有时候确实暗示着案件可能存在证据不足的问题,对当事人来说相对有利一些,但绝不代表案子就此了结。

所以你看,被取保候审的原因多种多样,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还是要看案件本身的性质、情节、证据,以及后续法律程序的进展。

另一个致命误区:取保候审后,案子就停滞了?

这也是很多人容易犯的第二个错误认知。他们觉得,人既然放出来了,那公安、检察院是不是就不怎么管这个案子了?可以松口气了?大错特错!

法律明确规定,决定取保候审的,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严禁以取保候审变相放纵犯罪。这句话的意思很直白:取保候审期间,该走的法律程序一步都不会停,该查的还得查,该审的还得审。

在侦查阶段被取保,公安机关会继续收集证据,完善证据链。他们可能还会传唤你去核实情况,找相关的证人了解信息。千万不要以为出来了就万事大吉,不配合调查,甚至搞小动作,比如试图联系同案犯或者证人对口供,这都是取保期间严令禁止的,一旦被发现,后果很严重,很可能直接被变更强制措施,重新逮捕。

案件到了审查起诉阶段,检察官会全面审查案卷材料,判断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这个阶段非常关键!检察院有权决定起诉还是不起诉。对于取保候审的案件,如果证据不足或者情节显著轻微,争取不起诉的可能性相对更大一些。这时候,律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有经验的律师会仔细阅卷,找出对当事人有利的事实和证据,及时与检察官沟通,提交专业的法律意见,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比如不起诉或者建议法院从轻、减轻处罚,适用缓刑等。

现在推行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很多也是在这个阶段进行。如果检察官认为需要起诉,可能会建议你认罪认罚,签署具结书,以换取一个相对确定的、从宽的量刑建议。是否签署,如何签署,这都需要律师根据具体案情进行分析和建议。

如果检察院决定起诉,案子就会移送到法院进入审判阶段。取保候审的状态会一直持续到法院判决生效。开庭审理、法庭辩论、最后陈述,这些程序一个都不会少。法院会根据庭审查明的事实和证据,独立作出判决。取保候审这个事实本身,并不会直接决定判决结果。法官看的还是你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情节严重程度如何,是否有自首、立功、赔偿谅解等法定或酌定的从轻、减轻情节。

不得不说,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疑罪从挂的情况,就是案子证据不太扎实,一时难以定论,嫌疑人被取保后,案子在某个环节挂了起来,长期没有进展。但这并不规范,而且随着现在对办案程序的严格要求,这种情况也在逐步减少。检察机关有监督职能,会督促侦查机关尽快侦查终结或者撤案。

所以,取保候审绝不是案件的暂停键,更不是终点站。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让你参与到后续的法律程序中来。在这个过程中,你依然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身份,必须严格遵守取保候审的各项规定。

取保候审期间,我该怎么办?

既然取保候审后并非高枕无忧,那身处这个阶段,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作为一名老律师,我给大家提几点实实在在的建议:

第一,务必严格遵守规定。法律规定,取保候审期间,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要在二十四小时内向执行机关报告;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这几条是红线,千万不能碰!一旦违反,轻则可能被没收保证金,责令具结悔过,重则可能被直接逮捕,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第二,心态要平和,但不能松懈。我知道,取保候审后,人出来了,面对家人朋友,面对生活工作,压力肯定不小。一方面要调整心态,正常生活,但另一方面,心里那根弦不能完全松掉。要意识到案件还在进行中,随时可能需要配合调查或出庭。保持通讯畅通,随传随到,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三,也是我最想强调的:一定要寻求专业法律帮助。很多人觉得,人都出来了,是不是可以省下请律师的钱了?这种想法太天真了。恰恰相反,取保候审阶段,律师的作用可能更加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人在外面,有了和律师充分沟通、共同研究案情、准备辩护策略的宝贵时间和空间。一个负责任的律师,会帮你分析案情,判断证据情况,告诉你案件可能走向何方,有哪些风险,有哪些争取从宽处理的机会。在审查起诉阶段,律师可以阅卷,可以和检察官有效沟通,争取不起诉或者有利的量刑建议。在审判阶段,律师更是你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最重要的依靠。

我处理过不少案子,当事人在取保候审后,因为没有律师的及时介入和指导,错失了最佳的辩护时机,或者因为不懂法,无意中做了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最终导致了本可以避免的糟糕结果,实在令人惋惜。

第四,积极争取有利情节。如果确实构成了犯罪,那么在取保候审期间,可以考虑如何弥补损失,比如积极退赃、赔偿被害人损失并争取谅解。这些都是法定的或者酌定的从轻处罚情节,对于最终量刑有着重要影响。当然,具体怎么做,最好在律师的指导下进行。

结语

说了这么多,核心思想其实就一个:取保候审,绝不意味着案件的终结,更不代表你一定没事或者一定会判缓刑。它只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环节,一种相对宽松的强制措施。案件的走向,最终取决于事实、证据和法律。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自由而产生麻痹思想,放松警惕,甚至做出违反规定的行为。

在这个阶段,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并且,请务必重视专业律师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争取一个相对有利的结果。

所以,下次再听到取保候审就没事了这种话,你可得多个心眼儿了。法律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想当然,每一步都需要谨慎对待。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9776.html

(0)
公益律师的头像公益律师
上一篇 2025年4月5日 下午5:44
下一篇 2025年3月28日 下午10: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