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拿到决定书后,心里该有数的事
经常有人拿着一份《取保候审决定书》找到我,脸上写满了焦虑和迷茫。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律师,我是不是没事了?或者接下来会怎么样?是不是还要判刑?说实话,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得耐着性子从头解释。取保候审,这四个字听起来好像是松了一口气,暂时不用在高墙之内度日,但它绝不意味着案子就此了结,更不代表你已经洗清了嫌疑或者必然会获得一个好结果。
在我经手的数百起案件里,涉及取保候审的情况形形色色。有的人取保后积极配合,最终证明了清白;有的人则心存侥幸,违反规定,结果被重新收押,甚至影响了最终的判决。所以,今天我想以一个老律师的身份,结合我十几年的办案经验,跟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取保候审之后,到底可能面临哪些结局?希望大家能少一些不必要的恐慌,多一些理性的认识。
先搞清楚:取保候审到底是个啥?
咱们得先弄明白,取保候审在法律上到底算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什么是强制措施?就是公安机关、检察院或者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常见的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
你看,取保候审和逮捕、拘留是并列的,但它的强制性相对较弱。它允许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缴纳保证金或者提供保证人后,暂时不被羁押,但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定,随传随到。打个比方,就像是学校里犯了错的学生,暂时不用关禁闭(羁押),可以在老师的监督下(保证人或保证金),在一定范围内活动(遵守规定),但调查和处理并没有停止。
所以,千万不要把取保候审等同于无罪释放,这完全是两码事。它只是办案机关根据初步掌握的证据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具体情况(比如可能判处的刑罚较轻、患有严重疾病、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以及不具有社会危险性等),认为暂时没有必要进行羁押而采取的一种变通措施。案子本身还在继续侦查、审查或者审判的过程中。
谁能申请?向谁申请?条件是啥?
了解了性质,我们再看看申请的事。谁有权利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呢?法律规定得很清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他们的法定代理人(比如父母、监护人),近亲属(配偶、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以及他们委托的辩护人(通常是律师)。
向谁申请呢?这要看案件进行到哪个阶段了。如果在侦查阶段,就向负责侦查的公安机关或者检察院申请;如果案件到了审查起诉阶段,就向检察院申请;到了审判阶段,自然是向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申请。
当然,不是谁申请都能批的。法律规定了适用取保候审的条件,主要包括:
-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这里的社会危险性是个关键考量因素,比如会不会逃跑、会不会干扰证人作证、会不会毁灭证据、会不会继续犯罪等等。办案机关会综合评估这些情况。坦白讲,实践中,家属往往心急如焚,但有时候律师基于对案情的了解和法律的把握,提出的申请会更有说服力,成功的概率也可能更高一些。
重头戏:取保候审后的几种可能结局
好了,终于说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取保候审之后,等待着的会是什么?我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最主要的可能性:
结局一:皆大欢喜——撤销案件、不起诉或宣告无罪
这无疑是所有人最期盼的结果。具体来说,又可以细分为几种情况:
1.公安机关撤销案件: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证据严重不足,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就会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一旦撤案,取保候审自然解除,当事人彻底恢复自由,也不会留下任何犯罪记录。我曾经手过一个合同诈骗的案子,当事人被取保候审,心理压力巨大,生意也差点黄了。我们提交了大量证据证明其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最终公安机关采纳了意见,撤销了案件。那一刻,他激动得语无伦次。
2.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案件侦查终结移送到检察院审查起诉后,检察官经过审查,也可能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不起诉也分好几种:
-
法定不起诉:比如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或者过了追诉时效的;或者法律规定免除处罚的等等。
-
酌定不起诉: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比如一些过失犯罪,或者犯罪后有重大立功表现、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并获得谅解的情况。
-
证据不足不起诉: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检察院认为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达不到起诉的证明标准。我记得有个故意伤害的案子,双方都有过错,证据也比较模糊,当事人取保后一直很忐忑,最后检察院就因为证据不足作了不起诉决定。
无论是哪种不起诉,都意味着案件在法律程序上终结了,当事人不会被送到法院接受审判,自然也就不会被定罪判刑。取保候审也会随之解除。
3.人民法院宣告无罪:如果案件被检察院提起公诉,进入了审判程序,那么最好的结果就是法院经过开庭审理,最终判决被告人无罪。这通常发生在辩护律师能够充分证明被告人不构成犯罪,或者控方的证据存在无法排除的合理怀疑的情况下。虽然走到这一步,当事人经历了漫长的诉讼过程,但最终能洗刷冤屈,也是一种胜利。
结局二: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被判处刑罚
这也是取保候审后非常常见的一种结局。如果经过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最终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了犯罪,并且证据确实、充分,那么法院就会依法作出有罪判决,并处以相应的刑罚。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刑罚可能是实刑(比如有期徒刑、拘役,需要实际服刑),也可能是缓刑。很多人会问:取保了是不是就不会判实刑了?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取保候审本身并不直接决定最终的判决结果。法院是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来量刑的。
不过,不得不说,能够获得取保候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了案件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犯罪情节相对较轻、社会危害性不大、当事人认罪悔罪态度较好等。这些因素在量刑时,法官是会考虑的。因此,取保候审的被告人,最终被判处缓刑的概率相对较高,但这绝不是必然的。
我代理过一个职务侵占的案子,被告人取保候审了,庭审中也积极退赔了所有款项,态度非常好,但因为数额较大,最终还是判了实刑,只是在量刑上有所体现。所以,即使取保了,也不能掉以轻心,还是要积极应对后续的诉讼程序。
判决生效后,取保候审措施解除。如果是判处实刑,就需要去服刑;如果是判处缓刑,也要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监督下执行缓刑考验期。
结局三:程序性变化——变更强制措施或解除
还有一些情况,虽然不是最终的实体结局,但在程序上也很重要。
1.变更强制措施: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了规定(比如未经批准离开居住地、干扰作证、毁灭证据等),或者发现有逮捕的必要(比如可能判处更重刑罚,有新的犯罪事实等),那么办案机关可以依法变更强制措施,比如转为监视居住,甚至直接予以逮捕。这就意味着之前的取保福利被取消了。
2.解除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是有期限的,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如果在十二个月内,案件没有最终处理完毕(比如侦查没结束、判决没下来),那么期限届满时,原则上应当解除取保候审。当然,办案机关也可能根据情况变更为监视居住等其他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如果最终作出了撤案、不起诉或判决(无论有罪无罪)等决定,取保候审也会依法解除。
取保期间,千万别作
既然取保候审不是终点,那么在获得相对自由的这段时间里,应该怎么做呢?有几点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决定你后续走向的关键:
-
严格遵守规定:法律规定,被取保候审人必须遵守: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变动,要在二十四小时内报告;传讯时及时到案;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这几条是红线,碰不得!一旦违反,轻则可能被没收保证金、责令具结悔过,重则可能被直接逮捕。
-
积极配合调查、审判:不要以为取保了就可以对案子不管不问。你需要配合公安、检察院、法院的调查、传讯和庭审。积极配合的态度,有时也能为自己争取有利的结果。
-
保持与律师沟通:如果你委托了律师,一定要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告知案件进展和自己的情况,听取律师的专业意见。律师能帮助你分析形势,制定策略,更好地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
调整心态,正常生活:虽然身负案件,但生活还要继续。尽量调整好心态,不要过度焦虑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如果确实存在冤屈,就积极搜集证据;如果确实有错,就真诚悔过,争取从宽处理。
结语:理性看待,积极应对
说了这么多,核心意思就是: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它带来了相对的自由,但也伴随着相应的义务和不确定性。它的最终结局多种多样,可能是阳光明媚的无罪释放,也可能是必须承担责任的法律制裁。
作为一名处理过形形色色案件的律师,我深知身处其中的当事人和家属的煎熬与期盼。但法律是严肃的,程序是严谨的。面对取保候审,我们既不要因为一时的自由而过于乐观,放松警惕;也不必因为案件悬而未决而过度悲观,失去希望。
最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这个制度,明白自己所处的阶段和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争取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取保候审,更从容地面对后续的法律程序。
发布者:公益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ngyils.com/9944.html